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| 第9-12页 |
1.1.1 问题提出的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| 第17-25页 |
2.1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2.2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| 第18-19页 |
2.2.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2 最近发展区理论 | 第19页 |
2.2.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9页 |
2.2.4 动机理论 | 第19页 |
2.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| 第19-25页 |
2.3.1 传统教学模式有其局限性 | 第19-21页 |
2.3.2 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变革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| 第21页 |
2.3.3 小组合作学习是贯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育人桥梁 | 第21-22页 |
2.3.4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师生角色科学定位的有效途径 | 第22-25页 |
第3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| 第25-35页 |
3.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 | 第25-28页 |
3.1.1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| 第25-27页 |
3.1.2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| 第27-28页 |
3.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 | 第28-31页 |
3.2.1 以例激趣,启动思维 | 第28-29页 |
3.2.2 多边互动,交流共享 | 第29-30页 |
3.2.3 团队展示,总结升华 | 第30-31页 |
3.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| 第31-35页 |
3.3.1 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| 第32-33页 |
3.3.2 评价的内容全面化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| 第35-45页 |
4.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1.1 合作学习的效果不达预期 | 第35-36页 |
4.1.2 课堂教学的形式过于单调 | 第36页 |
4.1.3 探究内容的设置脱离主题 | 第36-37页 |
4.1.4 组内互动的参与机会不均 | 第37页 |
4.1.5 教师角色的定位存在偏差 | 第37-38页 |
4.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| 第38-45页 |
4.2.1 教学环境方面 | 第38-41页 |
4.2.2 教师方面 | 第41-43页 |
4.2.3 学生方面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