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2.1 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2 传动系统效率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机电复合传动系统关键部件效率模型研究 | 第20-38页 |
2.1 动力系统效率模型研究 | 第20-24页 |
2.1.1 发动机效率模型 | 第20-23页 |
2.1.2 电机效率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2 机械传动系统效率模型研究 | 第24-33页 |
2.2.1 定轴齿轮效率模型 | 第24-26页 |
2.2.2 行星机构效率模型 | 第26-29页 |
2.2.3 离合器带排损失模型 | 第29-33页 |
2.3 动力电池组效率模型研究 | 第33-36页 |
2.3.1 电池组内阻特性与开路电压特性 | 第34-35页 |
2.3.2 电池组充放电效率模型 | 第35-3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3章 不同机电传动方案系统综合效率研究 | 第38-84页 |
3.1 串联式系统综合效率研究 | 第38-41页 |
3.1.1 串联混合动力车辆的特点 | 第38-39页 |
3.1.2 串联式系统综合效率 | 第39-41页 |
3.2 并联式系统综合效率研究 | 第41-46页 |
3.2.1 并联混合动力车辆的特点 | 第41-43页 |
3.2.2 并联式系统综合效率 | 第43-46页 |
3.3 混联式系统综合效率研究 | 第46-79页 |
3.3.1 混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特点 | 第46-47页 |
3.3.2 不同拓扑结构的功率分流特性 | 第47-52页 |
3.3.3 电池不参与时不同拓扑结构下功率传递效率分析 | 第52-68页 |
3.3.4 电池参与时不同拓扑结构的功率传递效率分析 | 第68-76页 |
3.3.5 混联式系统综合效率 | 第76-79页 |
3.4 构造串并混联方案统一效率模型 | 第79-8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4章 功率耦合机构效率影响规律与试验验证 | 第84-104页 |
4.1 耦合机构部件效率 | 第85-87页 |
4.1.1 电机效率 | 第85页 |
4.1.2 定轴齿轮及行星齿轮传递效率 | 第85-86页 |
4.1.3 齿轮搅油损耗 | 第86-87页 |
4.2 功率耦合机构效率影响规律 | 第87-98页 |
4.2.1 EVT1模式下效率影响规律 | 第87-92页 |
4.2.2 EVT2模式下效率影响规律 | 第92-98页 |
4.3 试验验证 | 第98-103页 |
4.3.1 试验台架及设备 | 第98-100页 |
4.3.2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00-10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第5章 系统综合效率分析及其优化 | 第104-126页 |
5.1 系统动力部件效率 | 第104-108页 |
5.1.1 发动机效率 | 第104-105页 |
5.1.2 动力电池组效率 | 第105-108页 |
5.2 系统综合效率模型 | 第108页 |
5.3 综合效率优化模型 | 第108-112页 |
5.3.1 综合效率优化流程 | 第109-110页 |
5.3.2 MATLAB优化函数 | 第110-112页 |
5.4 效率优化结果及分析 | 第112-125页 |
5.4.1 与外界无能量交换时系统效率优化分析 | 第112-120页 |
5.4.2 与外界存在能量交换时系统效率优化分析 | 第120-12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6-128页 |
6.1 总结 | 第126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26-127页 |
6.3 展望 | 第127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