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3-14页 |
引言 | 第14-15页 |
临床研究 | 第15-41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15-16页 |
2 研究方案 | 第16-23页 |
2.1 癌性疼痛诊断标准 | 第16-17页 |
2.2 纳入标准 | 第17页 |
2.3 排除标准 | 第17-18页 |
2.4 剔除标准 | 第18页 |
2.5 脱落标准 | 第18-19页 |
2.6 分组及临床干预 | 第19-20页 |
2.7 评价指标及评价周期 | 第20-21页 |
2.8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| 第21-22页 |
2.9 药物使用依据及注意 | 第22-23页 |
2.10 统计方法 | 第23页 |
3 安全性评价 | 第23-28页 |
4 临床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| 第28-39页 |
4.1 VAS评分 | 第28-30页 |
4.2 自然杀伤细胞(NK-cell)活性 | 第30-31页 |
4.3 T淋巴细胞亚群(CD3+、CD4+、CD8+) | 第31-33页 |
4.4 问卷指标 | 第33-39页 |
5 结论 | 第39-41页 |
讨论 | 第41-51页 |
1 传统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| 第41-43页 |
2“调肝”“扶阳”的具体内涵 | 第43-44页 |
3 针刺治疗癌性疼痛临床辨证取穴思路探讨 | 第44-46页 |
4 针刺治疗癌症疼痛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 | 第46-48页 |
5 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现代效应分析 | 第48-49页 |
6 药物止痛疗法的临床运用与缺陷分析 | 第49-50页 |
7 针刺手法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1页 |
附录 | 第61-99页 |
文献综述:癌性疼痛现代病理机制探讨及临床治疗概述 | 第61-81页 |
1 癌性疼痛的现代病理机制探讨 | 第61-64页 |
2 癌性疼痛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现状 | 第64-65页 |
3 癌症疼痛的临床治疗方法 | 第65-70页 |
4 针刺疗法治疗癌症疼痛的缺陷性研究 | 第70-72页 |
5 总结及认识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1页 |
附表 1 视觉模拟评分(VAS) | 第81-82页 |
附表 2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(EORTC QLQ-C30) | 第82-85页 |
附表 3 SF-36 量表 | 第85-90页 |
附表 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(HAMA) | 第90-94页 |
附表 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(PSQI) | 第94-99页 |
致谢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