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德·罗德的差异观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 研究对象与选题理由 | 第10-13页 |
2. 国内外罗德研究综述 | 第13-19页 |
3. 选题意义 | 第19页 |
4.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9-22页 |
第一章 罗德差异观的形成 | 第22-54页 |
第一节 混血移民家庭的“误导” | 第22-26页 |
一、黑与白 | 第22-25页 |
二、爱与痛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精神创伤的“后遗症” | 第26-33页 |
一、黑白之差 | 第26-29页 |
二、初爱早逝 | 第29-31页 |
三、异性噩梦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多重身份的“杂糅” | 第33-54页 |
一、恐同阴霾下的精神逃亡者 | 第33-36页 |
二、同性恋?双性恋? | 第36-38页 |
三、跨种族形婚的尝试者 | 第38-43页 |
四、黑人艺术运动之外的女声 | 第43-48页 |
五、“局外人”社群的“局外姐妹” | 第48-54页 |
第二章 罗德差异观的思想内涵 | 第54-72页 |
第一节 差异观的理论沿革 | 第55-58页 |
第二节 差异观的核心思想 | 第58-64页 |
第三节 差异观的具体表现 | 第64-72页 |
一、解构“主人的工具” | 第64-66页 |
二、以诗歌作为武器 | 第66-68页 |
三、关注女同家庭的男孩 | 第68页 |
四、化沉默为语言和行动 | 第68-72页 |
第三章 罗德差异观的诗歌表述 | 第72-108页 |
第一节 “差异”的身体与“差异”的身份 | 第72-91页 |
一、“黑人性” | 第72-77页 |
二、整中裂分的“我” | 第77-87页 |
三、“家园” | 第87-91页 |
第二节 独特的“差异”与多样的“社群” | 第91-108页 |
一、差异 | 第91-100页 |
二、差异-社群 | 第100-108页 |
第四章 罗德差异观书写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| 第108-114页 |
第一节 “我”的治愈与命名 | 第108-109页 |
第二节 从“我”到“我们” | 第109-111页 |
第三节 “家园”的构建与回归 | 第111-114页 |
结语 | 第114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