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文学理论论文

洛特曼文本诗学理论研究

摘要第9-12页
Abstract第12-15页
    注释第15-16页
绪论第16-45页
    一、洛特曼其人其学第16-20页
    二、中外研究现状述评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俄罗斯本土研究现状述评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欧美国家研究现状述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22-24页
    三、洛特曼文本诗学的理论研究视角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走向文本的综合研究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诗学与科学的遇合第27-30页
    四、洛特曼文本诗学的发育语境第30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对形式主义学派的继承与超越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与社会批评学派的对峙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与审美批评学派的对接第38-40页
    五、本论文解读设想与创新点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解读设想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创新点第42-43页
    注释第43-45页
第一章 结构主义作为方法论第45-62页
    一、结构主义第45-47页
    二、艺术文本的结构第47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本结构的转换原则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文中文”现象第52-55页
    三、文本功能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信息生成功能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信息传递功能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信息记忆功能第59-61页
    注释第61-62页
第二章 文学文本第62-115页
    一、洛特曼文学文本思想的理论渊源第63-7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对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继承与革新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对布拉格学派现代音位学思想的吸纳借鉴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对俄罗斯文本语言学的延续与拓展第70-71页
    二、艺术语言与信息增殖第71-7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二级模式系统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艺术语言的信息熵量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艺术语言的信息交流第76-79页
    三、文学文本意义构建机制——对立美学第79-8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何谓“对立美学”?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对立美学的结构原则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对立美学与“文学性”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对立美学与“陌生化”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对立美学与“审美规范说”第86-88页
    四、诗歌文本第8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韵律的重复与对照第89-9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词汇的重复与对照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诗行的重复与对照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语法的重复与对照第98-101页
    五、小说文本第10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小说文本的时空对照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情节文本和无情节文本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人物性格的对立系统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多种叙述视角的斗争和共存第110-112页
    注释第112-115页
第三章 文化文本第115-146页
    一、洛特曼文化文本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17-12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对欧陆符号学思想的继承与革新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与英美符号学理论的殊途同归第120-122页
    二、文化文本的存在空间——符号域第122-1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符号域边界的移位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核心”与“边缘”的互动第125-127页
    三、文化文本的交际模式——对话机制第12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本的交锋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文本对话的未完成性第129-130页
    四、历史文化文本第130-1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历史文本的客体存在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历史学家的主体言说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历史文本的价值阐释第135-137页
    五、民族文化文本第137-1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民族文化文本的互动第138-1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民族文化文本的意义创新第142-143页
    注释第143-146页
第四章 洛特曼文本诗学理论的跨文化之旅第146-161页
    一、洛特曼文本思想与解构主义文本观第146-1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本多元意义的建构第147-14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反对意义虚无第149-15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反对读者权力至上第150-152页
    二、洛特曼文本思想与阐释学文本观第152-15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本与阐释的共存第152-15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文本的对话与交流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想象的自由与生命第155-157页
    三、洛特曼文本思想与接受美学文本观第157-1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强调读者主体性第157-15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重写文本形态史第158-15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开启接受美学新转向第159-160页
    注释第160-161页
第五章 中国语境视阈下洛特曼文本诗学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第161-179页
    一、洛特曼在中国第161-16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中俄文论交流的历史回顾第161-16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洛特曼文本诗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第163-167页
    二、我国文本“话语”的缺失与反思第167-17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现当代“文本”话语的缺失第167-16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当下文本学的理论反思第169-171页
    三、洛特曼文本诗学理论对中国文论的启示意义第171-17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方法论的启迪第171-17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对中国诗歌研究的启示第176-178页
    注释第178-179页
结语第179-181页
参考文献第181-191页
附录第191-193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3-195页
致谢第195页

论文共1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美华文学和“美国梦”叙事研究
下一篇:巴赫金文学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