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庆邦新世纪小说创作的新变与局限性分析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绪论 | 第8-12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8-9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9-10页 |
三、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从单一到丰富的叙事内容 | 第12-32页 |
一、题材:从两极到多元 | 第12-17页 |
(一)两极题材空间的扩展 | 第12-15页 |
(二)城市题材的扩充 | 第15-17页 |
二、系列化与圆形化的人物 | 第17-24页 |
(一)人物形象的系列化 | 第17-21页 |
(二)人物塑造的圆形化 | 第21-24页 |
三、煤矿与乡村主题的拓展 | 第24-32页 |
(一)煤矿主题的拓展 | 第24-26页 |
(二)乡村主题的拓展 | 第26-32页 |
第二章 叙事形式的变化 | 第32-46页 |
一、叙事语言的多样化 | 第32-35页 |
(一)小说语言的杂语 | 第32-34页 |
(二)传统的新用与现代技巧的应用 | 第34-35页 |
二、叙事结构的多元化 | 第35-38页 |
(一)单一线索贯穿到多条线索并行 | 第35-37页 |
(二)传统“楔子”的现代应用 | 第37-38页 |
三、叙事立场的位移 | 第38-42页 |
(一)底层中的启蒙立场 | 第38-41页 |
(二)沉默中的批判立场 | 第41-42页 |
四、残缺的叙事模式 | 第42-46页 |
(一)家庭结构的残缺 | 第43-44页 |
(二)伦理的断裂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刘庆邦新世纪小说创作的局限性 | 第46-59页 |
一、囿于经验的视野 | 第46-50页 |
(一)文化原乡的迷恋 | 第46-48页 |
(二)情节的重复 | 第48-50页 |
二、人性的重复呈现 | 第50-53页 |
(一)简化的善恶对立 | 第50-52页 |
(二)纯粹的人性美丑 | 第52-53页 |
三、叙事视角的固化 | 第53-59页 |
(一)永存的全知视角 | 第53-55页 |
(二)潜在的性别视角 | 第55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0页 |
注释 | 第60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硕士论文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