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绪论 | 第10-15页 |
第一章 时局的变迁:建国前后老舍的创作 | 第15-28页 |
一、启蒙的意义 | 第16-23页 |
(一)对传统文化与庸人文化的批评 | 第16-19页 |
(二)对汉奸文化与钱、官、兵文化的批评 | 第19-21页 |
(三)对暴力革命文化的批评 | 第21-23页 |
二、新时代的要求 | 第23-28页 |
(一) 开掘新方向 | 第23-25页 |
(二) 塑造新人物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老舍归国后文学文本的生成 | 第28-40页 |
一、残篇与缺失:《饥荒》与《鼓书艺人》中文版本考察 | 第28-30页 |
二、应该如何:《骆驼祥子》的删改 | 第30-33页 |
三、认同危机:《茶馆》的表层之下 | 第33-36页 |
四、修复与搁浅:《正红旗下》的残缺 | 第36-40页 |
第三章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| 第40-54页 |
一、作家老舍的迷失 | 第40-46页 |
(一) 性格底色:童年形成的自卑心理 | 第40-41页 |
(二) 缓和创伤:抗战话剧的尝试 | 第41-42页 |
(三) 政治立场:热忱爱国却独立不倚 | 第42-44页 |
(四) 分裂之苦:束手束脚的文学创作 | 第44-46页 |
二、作为时代象征的老舍 | 第46-54页 |
(一) 时代的命运 | 第47-50页 |
(二) 有限的反思 | 第50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注释 | 第55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硕士论文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