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绪论 | 第11-21页 |
| 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(一)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(二)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8页 |
| (一)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| (二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| (三)国内外文献评述 | 第17-18页 |
| 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(一)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| (二)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| 四、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| 第一章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概述 | 第21-29页 |
| 一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依据 | 第21-24页 |
| (一)马克思的新闻宣传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(二)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传播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(三)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| 第23-24页 |
| 二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征 | 第24-26页 |
| (一)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引导性 | 第24-25页 |
| (二)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权威性 | 第25页 |
| (三)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动性 | 第25-26页 |
| 三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功能 | 第26-29页 |
| (一)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| 第27-28页 |
| (二)深化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| 第28页 |
| (三)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 | 第28-29页 |
| 第二章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机遇、困境及原因分析 | 第29-37页 |
| 一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机遇 | 第29-31页 |
| (一)互联网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空间 | 第29-30页 |
| (二)互联网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 | 第30页 |
| (三)互联网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范式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困境 | 第31-34页 |
| (一)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权威性降低 | 第31页 |
| (二)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控制力弱化 | 第31-32页 |
| (三)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吸引力不足 | 第32-33页 |
| (四)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引导力失范 | 第33-34页 |
| 三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原因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(一)教育话语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 | 第34页 |
| (二)阵地意识与专业队伍建设不到位 | 第34-35页 |
| (三)话语平台与外部机制建设不完善 | 第35-36页 |
| (四)网络价值观的多元化 | 第36-37页 |
|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路径研究 | 第37-47页 |
| 一、坚定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政治方向 | 第37-39页 |
| (一)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| 第37-38页 |
| (二)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意识形态讲话的精神 | 第38-39页 |
| 二、巩固大学生话语权地位,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形式 | 第39-41页 |
| (一)尊重大学生话语表达,突出大学生话语主体地位 | 第39-40页 |
| (二)创新网络话语内容与形式,提升话语地位与吸引力 | 第40-41页 |
| 三、注重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,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 | 第41-44页 |
| (一)提升教育者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,用主动权赢得话语权 | 第41-42页 |
| (二)以大众媒介工具为载体,搭建话语权提升新平台 | 第42-44页 |
| 四、优化网络传播环境,加强外部配套机制建设 | 第44-47页 |
| (一)强化规范指导,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环境 | 第44-45页 |
| (二)重视网络教育话语效果评估,完善网络话语反馈机制 | 第45-47页 |
| 结语 | 第47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-5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