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注释表 | 第10-11页 |
缩略词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驾驶舱人机工效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舒适性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的章节安排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驾驶舱舒适性影响因素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19-29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驾驶舱舒适性概念描述与定义 | 第19-20页 |
2.2.1 舒适性概念的一般描述 | 第19-20页 |
2.2.2 驾驶舱舒适性定义 | 第20页 |
2.3 舒适性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0-27页 |
2.3.1 物理空间因素 | 第20-23页 |
2.3.2 微环境因素 | 第23-26页 |
2.3.3 座椅因素 | 第26页 |
2.3.4 操纵装置因素 | 第26页 |
2.3.5 显示装置因素 | 第26-27页 |
2.4 驾驶舱舒适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| 第27-2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驾驶舱坐姿舒适性评价 | 第29-42页 |
3.1 引言 | 第29页 |
3.2 生物力学模型建立 | 第29-34页 |
3.2.1 人体生物力学软件Anybody介绍 | 第29-30页 |
3.2.2 人体模型的建立 | 第30-33页 |
3.2.3 飞行员-座椅系统耦合 | 第33-34页 |
3.3 坐姿舒适性评价指标 | 第34-36页 |
3.4 仿真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5 坐姿舒适性评价 | 第39-4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驾驶舱视觉、操纵、体感舒适性评价 | 第42-54页 |
4.1 引言 | 第42页 |
4.2 驾驶舱视觉舒适性评价方法 | 第42-44页 |
4.2.1 观察视觉舒适性评价法 | 第42-43页 |
4.2.2 显示装置视觉舒适性评价法 | 第43-44页 |
4.3 驾驶舱操纵舒适性评价方法 | 第44-50页 |
4.3.1 Cooper-Harper评价量表法 | 第45-46页 |
4.3.2 RULA快速上肢评价法 | 第46-48页 |
4.3.3 基于控制端加速度的操纵舒适性评价法 | 第48-50页 |
4.4 驾驶舱体感舒适性评价方法 | 第50-53页 |
4.4.1 热环境舒适性评价法 | 第50-51页 |
4.4.2 振动环境舒适性评价法 | 第51-5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驾驶舱舒适性综合评价 | 第54-65页 |
5.1 引言 | 第54页 |
5.2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3 基于模糊数学的主观综合评价 | 第55-56页 |
5.4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| 第56-58页 |
5.4.1 改进层次分析法 | 第57页 |
5.4.2 专家群组构权法 | 第57-58页 |
5.5 基于高斯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驾驶舱舒适性评价模型构建 | 第58-61页 |
5.5.1 高斯白化权函数模型的提出 | 第58-59页 |
5.5.2 基于中心点高斯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59-61页 |
5.6 驾驶舱舒适性综合评价应用 | 第61-64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65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