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1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社会排斥的研究概述 | 第12-19页 |
1.2.1 社会排斥的定义 | 第12-13页 |
1.2.2 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 | 第13-15页 |
1.2.3 社会排斥的相关理论 | 第15-17页 |
1.2.4 社会排斥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 自我同情的研究概述 | 第19-24页 |
1.3.1 自我同情的定义 | 第19-20页 |
1.3.2 自我同情的基本成分 | 第20-21页 |
1.3.3 自我同情的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3.4 自我同情的研究成果 | 第22-24页 |
1.4 社会排斥、自我同情与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 | 第24-27页 |
1.4.1 社会排斥与人际交往的研究 | 第24-25页 |
1.4.2 自我同情与人际交往的研究 | 第25页 |
1.4.3 社会排斥、自我同情与人际交往的研究 | 第25-27页 |
2 问题提出 | 第27-31页 |
2.1 问题的提出 | 第27-28页 |
2.2 研究问题 | 第28-29页 |
2.2.1 探讨社会排斥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| 第28页 |
2.2.2 探讨社会排斥情境下自我同情对人际交往意愿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3 研究意义 | 第29页 |
2.3.1 理论意义 | 第29页 |
2.3.2 实践意义 | 第29页 |
2.4 研究假设 | 第29-30页 |
2.5 研究思路 | 第30-31页 |
3 研究一人际负性生活事件与人际交往的关系: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 | 第31-47页 |
3.1 研究目的 | 第31页 |
3.2 研究假设 | 第31页 |
3.3 研究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3.1 研究对象 | 第31页 |
3.3.2 研究材料 | 第31-33页 |
3.3.3 研究程序 | 第33页 |
3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2页 |
3.4.1 大学生人际负性生活事件的基本信息描述 | 第33-35页 |
3.4.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信息描述 | 第35-38页 |
3.4.3 人际负性生活事件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| 第38-42页 |
3.5 讨论 | 第42-45页 |
3.5.1 大学生人际负性生活事件现状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5.2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| 第43页 |
3.5.3 人际负性生活事件、自我同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5.4 人际负性生活事件与人际交往的关系:自我同情的中介效应 | 第44-45页 |
3.6 结论 | 第45-47页 |
4 研究二社会排斥对个体人际交往意愿的影响:自我同情的调节作用 | 第47-61页 |
4.1 预实验:实验情境是否有效诱发社会排斥方法检验 | 第47-50页 |
4.1.1 实验材料的准备:不同水平的社会排斥情境 | 第47-48页 |
4.1.2 实验目的 | 第48页 |
4.1.3 实验假设 | 第48页 |
4.1.4 实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1.5 结果与分析 | 第49页 |
4.1.6 讨论 | 第49-50页 |
4.1.7 结论 | 第50页 |
4.2 正式实验社会排斥对个体人际交往意愿的影响:自我同情的调节作用 | 第50-61页 |
4.2.1 实验目的 | 第50-51页 |
4.2.2 研究假设 | 第51页 |
4.2.3 实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2.4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7页 |
4.2.5 讨论 | 第57-58页 |
4.2.6 结论 | 第58-61页 |
5 总讨论 | 第61-67页 |
5.1 自我同情在社会排斥情境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长期影响 | 第61-63页 |
5.2 自我同情在社会排斥情境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短期作用机制 | 第63-65页 |
5.2.1 社会排斥情境下个体情绪反应的特点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2.2 社会排斥情境下个体人际交往意愿的特点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6 研究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9页 |
附录 | 第79-88页 |
附录A | 第79-80页 |
附录B | 第80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