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11-20页 |
一、研究缘由 | 第11-12页 |
(一) 基于当前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大背景 | 第11页 |
(二) 基于当前初中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 | 第11页 |
(三) 基于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(一)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2-14页 |
(二)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三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(一) 德育、学校德育 | 第16-17页 |
(二) 校本德育、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 | 第17页 |
四、初中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的理论依据 | 第17-19页 |
(一) Z理论 | 第17-18页 |
(二)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| 第18-19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初中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问题调查情况及分析 | 第20-31页 |
一、调查的基本情况 | 第20-22页 |
二、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2-26页 |
(一) 在认识上存在严重问题 | 第22-24页 |
(二)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在实施上“步履维艰” | 第24-26页 |
三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6-31页 |
(一) 应试教育对德育首要地位的冲击 | 第27页 |
(二) 学校德育组织、管理体制存有弊端,缺少促进“三结合”的核心组织 | 第27-29页 |
(三) 对德育对象研究还不够,特殊性、主体性不明确 | 第29页 |
(四) 德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 | 第29-30页 |
(五) 学校文化建设不够,缺少粘合三者的文化力量 | 第30页 |
(六) 校本德育研究不足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完善初中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的对策 | 第31-42页 |
一、科学的德育理念是实现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的思想保证 | 第31-32页 |
(一) 树立“以人为本”的德育理念 | 第31页 |
(二) 树立“全员德育”的德育管理理念 | 第31-32页 |
二、序列化、层次化德育目标体系是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的行动指南 | 第32-33页 |
三、德育活动是实现和完善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的落脚点 | 第33-37页 |
(一) 隐性德育方式与显性德育方式结合使用 | 第33-34页 |
1. 学校要加强德育的学科建设,充分发挥显性德育的作用 | 第33页 |
2. 学校要积极探索隐性德育方式,挖掘隐性德育的作用 | 第33-34页 |
3. 显性德育方式与隐性德育方式有机结合,实现优势互补 | 第34页 |
(二) 采用“德行”系列教育主题活动的方式,开展系统德育 | 第34-36页 |
1. 全面深入的了解情况,做好准备工作 | 第34-35页 |
2. 研究和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| 第35页 |
3. 善于把握教育契机,寻找“切入点” | 第35-36页 |
(三) 探索多样的活动形式 | 第36-37页 |
(四) 运用现代化的手段,增添德育效果 | 第37页 |
四、专业化的德育组织管理结构是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的组织保证 | 第37-38页 |
五、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是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的制度支撑 | 第38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附录A | 第45-50页 |
初中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现状调查(学生部分) | 第45-48页 |
初中“三结合”校本德育问题调查(教师部分)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