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2-47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| 第16-39页 |
1.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6-20页 |
1.2.2 合作社是否高效率的论证 | 第20-23页 |
1.2.3 合作社相关研究回顾 | 第23-34页 |
1.2.4 组织与环境关系研究回顾 | 第34-38页 |
1.2.5 存在的问题 | 第38-39页 |
1.3 研究区域的选择 | 第39-42页 |
1.3.1 选择河南省的科学依据 | 第39-41页 |
1.3.2 选择村域的科学依据 | 第41-42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42-45页 |
1.4.1 研究思路与总体研究框架 | 第42-4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43-45页 |
1.5 主要解决的问题和预计取得的进展 | 第45-47页 |
1.5.1 主要解决的问题 | 第45-46页 |
1.5.2 预计取得的进展 | 第46-47页 |
第二章 合作社与区域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| 第47-82页 |
2.1 组织理论 | 第47-57页 |
2.1.1 组织的功能与结构 | 第47-51页 |
2.1.2 网络结构组织的特点 | 第51-54页 |
2.1.3 组织与环境关系理论 | 第54-57页 |
2.2 农户行为理论 | 第57-63页 |
2.2.1 农户行为研究 | 第57-59页 |
2.2.2 农户合作博弈行为 | 第59-61页 |
2.2.3 农户集体行动困境与化解 | 第61-63页 |
2.3 网络理论 | 第63-79页 |
2.3.1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| 第63-72页 |
2.3.2 行动者网络理论(ANT) | 第72-79页 |
2.4 外部经济理论 | 第79-82页 |
2.4.1 外部经济理论概述 | 第79-80页 |
2.4.2 公共物品的外部经济效应 | 第80页 |
2.4.3 合作社提供部分公共物品 | 第80-82页 |
第三章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征 | 第82-117页 |
3.1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演变过程 | 第83-85页 |
3.1.1 改革开放至20 世纪90 年代初的萌发阶段 | 第83页 |
3.1.2 20 世纪90 年代初至90 年代末的扩张阶段 | 第83-84页 |
3.1.3 21 世纪初至今的规范深化发展阶段 | 第84-85页 |
3.2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| 第85-103页 |
3.2.1 合作组织空间分布 | 第85-91页 |
3.2.2 合作组织成员状况 | 第91-93页 |
3.2.3 合作组织产业分布 | 第93-96页 |
3.2.4 合作组织服务内容 | 第96-97页 |
3.2.5 合作组织对区域农产品的影响 | 第97-100页 |
3.2.6 合作组织发展的总体特征概述 | 第100-103页 |
3.3 案例合作社的选择依据及调查方法介绍 | 第103-106页 |
3.3.1 案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选取依据 | 第104-105页 |
3.3.2 案例的调查方法 | 第105-106页 |
3.4 案例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| 第106-117页 |
3.4.1 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 | 第106-109页 |
3.4.2 大口蔬菜专业合作社 | 第109-111页 |
3.4.3 南马庄大米生产者合作社 | 第111-114页 |
3.4.4 三个案例合作社形成及发展特点对比 | 第114-117页 |
第四章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 | 第117-140页 |
4.1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影响因素假设 | 第117-124页 |
4.1.1 外生影响因素 | 第118-122页 |
4.1.2 内生影响因素 | 第122-124页 |
4.2 影响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评价 | 第124-131页 |
4.2.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| 第124-126页 |
4.2.2 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126-127页 |
4.2.3 案例合作社形成的影响因素评价 | 第127-130页 |
4.2.4 影响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| 第130-131页 |
4.3 影响农户参加合作社的因素分析 | 第131-140页 |
4.3.1 农户参加合作社动因分析 | 第131-132页 |
4.3.2 案例合作社所在村域的区域环境情况 | 第132-133页 |
4.3.3 案例合作社所在村域农户入社的主要动因 | 第133-140页 |
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机制与路径 | 第140-188页 |
5.1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机制 | 第140-150页 |
5.1.1 内在动力机制 | 第141-148页 |
5.1.2 外援动力机制 | 第148-150页 |
5.2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路径分析 | 第150-180页 |
5.2.1 以ANT 分析不同区域环境下合作社形成的路径 | 第151-169页 |
5.2.2 以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农户的入社路径 | 第169-180页 |
5.3 三个案例合作社形成路径的对比 | 第180-188页 |
5.3.1 不同区域环境下合作社的形成路径对比 | 第180-183页 |
5.3.2 区域内各类乡村精英对合作社形成的功效区别 | 第183-185页 |
5.3.3 案例合作社形成路径的共性特点 | 第185-188页 |
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区域环境的作用 | 第188-211页 |
6.1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区域环境影响分析 | 第188-195页 |
6.1.1 促进区域经济环境发展 | 第188-191页 |
6.1.2 提升区域科技与文化水平 | 第191-193页 |
6.1.3 协助乡村社区治理 | 第193-194页 |
6.1.4 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 | 第194-195页 |
6.2 案例合作社对区域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 | 第195-201页 |
6.2.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| 第195-196页 |
6.2.2 数据结果分析 | 第196-201页 |
6.3 不同形成路径的合作社对区域环境影响对比 | 第201-202页 |
6.3.1 对区域经济环境影响的对比 | 第201页 |
6.3.2 对区域文化及治理环境影响的对比 | 第201-202页 |
6.3.3 对区域自然环境影响的对比 | 第202页 |
6.4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区域环境的协同演进 | 第202-211页 |
6.4.1 协同观点在组织与环境关系中的应用 | 第202-204页 |
6.4.2 经济组织与区域环境协同演进机制分析 | 第204-207页 |
6.4.3 合作社与区域环境系统协同演进路径 | 第207-21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211-216页 |
7.1 结论 | 第211-214页 |
7.2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| 第214-216页 |
附录1 | 第216-219页 |
附录2 | 第219-2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4-235页 |
后记 | 第235-2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