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东带建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碳酸盐岩储层评价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碳酸盐岩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1.2.1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与沉积相 | 第11-12页 |
1.2.2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| 第12-13页 |
1.2.3 国内对川东北飞仙关组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3.3 完成工作量 | 第15页 |
1.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2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7-26页 |
2.1 区域沉积演化 | 第17-21页 |
2.2 区域构造 | 第21-26页 |
2.2.1 区域构造特征 | 第21-22页 |
2.2.2 区域构造演化 | 第22-26页 |
3 飞仙关组沉积学研究 | 第26-43页 |
3.1 微相划分及特征 | 第26-29页 |
3.2 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| 第29-36页 |
3.3 层序地层学分析及鲕滩分布规律 | 第36-43页 |
3.3.1 单井层序地层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3.2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及鲕滩的分布规律 | 第40-43页 |
4. 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形成的影响 | 第43-58页 |
4.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| 第43-50页 |
4.2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及特征 | 第50-52页 |
4.3 储层孔隙演化与成岩相划分 | 第52-58页 |
4.3.1 储层孔隙演化 | 第52-56页 |
4.3.2 成岩相划分与特征 | 第56-58页 |
5. 储层特征 | 第58-83页 |
5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58-59页 |
5.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| 第59-62页 |
5.3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62-64页 |
5.4 孔隙结构特征 | 第64-66页 |
5.5 储层电性特征 | 第66-70页 |
5.6 储层地震特征及识别 | 第70-83页 |
5.6.1 储层地质模型 | 第70页 |
5.6.2 储层速度特征 | 第70-75页 |
5.6.3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| 第75-80页 |
5.6.4 储层地震识别模式 | 第80-83页 |
6. 储层综合评价 | 第83-91页 |
6.1 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| 第83-85页 |
6.1.1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| 第83-85页 |
6.1.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| 第85页 |
6.2 储层评价及展布 | 第85-89页 |
6.2.1 储层分类评价 | 第85-86页 |
6.2.2 储层综合评价 | 第86-89页 |
6.3 研究区与川东北储层差异性分析 | 第89-91页 |
7 结论与建议 | 第91-93页 |
图版及图版说明 | 第93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07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