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无线通信论文--移动通信论文--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(大哥大、移动电话手机)论文--码分多址(CDMA)移动通信论文

TD-SCDMA无线网络质量考核体系的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3页
    1.1 TD-SCDMA 技术简介第12-13页
    1.2 TD-SCDMA 发展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TD-SCDMA 无线网络指标体系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TD-SCDMA 网络指标体系的意义和作用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TD-SCDMA 无线网络指标体系的分类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TD-SCDMA 无线网络指标体系的统计方式第17-18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范围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人的主要工作内容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内容安排第22-23页
第二章 覆盖质量标准及指标第23-36页
    2.1 TD-SCDMA 关键技术对覆盖的影响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智能天线(SA)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多用户检测(MUD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保护间隔(GP)第24-25页
    2.2 覆盖质量标准的评定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链路预算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覆盖指标第26-27页
    2.3 覆盖的研究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预测的方法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测试的方法第31-33页
    2.4 覆盖的无线性能指标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指标定义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指标考核参考值第34-35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35-36页
第三章 容量与负荷分析与指标第36-50页
    3.1 TD-SCDMA 系统容量的理论分析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TD-SCDMA 系统容量的特点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极限容量的理论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TD-SCDMA 和WCDMA 的容量对比第39-40页
    3.2 极限容量的测试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测试结果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仿真结果统计与分析第40-45页
    3.3 动态信道分配对负荷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DCA 与切换控制的关系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DCA 与无线链路状态监测的关系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DCA 与拥塞控制的关系第46页
    3.4 资源与容量第46-47页
    3.5 考核指标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指标定义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指标考核参考值第49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49-50页
第四章 切换指标分析第50-69页
    4.1 切换的基本定义第50-51页
    4.2 切换的触发原因第51页
    4.3 接力切换的基本过程和算法第5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接力切换基本过程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测量过程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预同步过程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3 判决过程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4 执行过程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接力切换事件算法描述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接力切换流程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接力切换过程示意图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其他对接力切换有影响的参数的定义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参数设置对接力切换的影响第64页
    4.4 切换的测试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4.5 指标定义第66-67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67-69页
第五章 接入过程与指标第69-78页
    5.1 小区选择和重选过程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流程说明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考核指标第71页
    5.2 随机接入过程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随机接入(RACH)过程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考核指标第72-73页
    5.3 呼叫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流程说明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考核指标第74-77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77-78页
第六章 各种时延指标分析第78-88页
    6.1 PING-DELAY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PING-DELAY 流程各阶段时延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PING-DELAY 流程各阶段时延如图6-1 所示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PING1024 包各阶段时延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PING-DELAY 的最优测试结果如下第81页
    6.2 手机接入时延第81-82页
    6.3 呼叫建立时间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AMR-AMR/可视电话的呼叫建立时间的主要分段时延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AMR-PSTN 的呼叫建立时间的主要分段时延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PDP ACTIVE TIME 的主要分段时延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MULTI-RAB 下的AMR-AMR 的呼叫建立时间的主要分段时延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MULTI-RAB 下的呼叫建立时间的主要分段时延第83-85页
    6.4 各种时延的指标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Ping-Delay 方面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呼叫建立时间第86-87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87-88页
第七章 终端客户感知指标第88-94页
    7.1 GSM 网络质量的监控系统第88-90页
    7.2 TD-SCDMA 网络的业务特点第90-91页
    7.3 3G 的指标建立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接入指标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通信保持性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传输率指标第93页
    7.4 小结第93-94页
第八章 总结第94-96页
缩略语表第96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99页
附录 质量考核指标列表第99-100页
致谢第100-10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研究--以镇江市为例
下一篇:基于小波变换的嵌入式零树图像压缩编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