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大功率干线内燃机车冷却水系统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大功率干线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发展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机车内燃机的功率及热平衡分析 | 第11-13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大功率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结构特点及热工试验分析 | 第14-22页 |
2.1 东风8 型内燃机车冷却系统 | 第14-17页 |
2.1.1 结构特点 | 第14-15页 |
2.1.2 冷却能力热工试验结果 | 第15-17页 |
2.2 东风9 型内燃机车冷却系统 | 第17-20页 |
2.2.1 结构特点 | 第17-18页 |
2.2.2 冷却能力热工试验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3 东风11 型内燃机车冷却系统 | 第20-21页 |
2.3.1 结构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3.2 冷却能力热工试验分析 | 第21页 |
2.4 “雪域神州”内燃机车冷却系统 | 第21-22页 |
2.4.1 结构特点 | 第21页 |
2.4.2 冷却能力热工试验分析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冷却装置的传热数学模型及有效性验证 | 第22-46页 |
3.1 原有双流道散热器冷却装置的传热数学模型的解析 | 第22-30页 |
3.1.1 效能-传热单元法 | 第22-27页 |
3.1.2 东风11 型内燃机车冷却装置冷却能力计算 | 第27-30页 |
3.2 原有传热数学模型存在的不足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.1 介质流量 | 第31页 |
3.2.2 流体介质的物性参数 | 第31-32页 |
3.2.3 计算传热量 | 第32页 |
3.2.4 冷却装置的对数平均温差Δt_m | 第32页 |
3.3 新型冷却水系统传热数学模型—逼近计算方法 | 第32-39页 |
3.3.1 边界条件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3.3.2 高、低温二维传热数学模型及解析式 | 第34-37页 |
3.3.3 系统的散热裕度 | 第37-39页 |
3.4 新型冷却水系统传热数学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| 第39-45页 |
3.4.1 东风11 型机车冷却能力原模型计算结果 | 第40页 |
3.4.2 理论水流量下的逼近计算结果 | 第40-41页 |
3.4.3 实际水流量下的逼近计算结果 | 第41-42页 |
3.4.4 东风11-0001 号车牵引热工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4.5 东风11 型内燃机车冷却能力计算 | 第43-44页 |
3.4.6 东风11-0213 号机车高原功率修正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大功率干线内燃机车冷却水系统的优化及验证 | 第46-49页 |
4.1 提高水流量 | 第46-47页 |
4.2 提高冷却水系统的上限温度值 | 第47页 |
4.3 调整高、低温散热器结构分配 | 第47-48页 |
4.4 增加机油热交换器的长度 | 第48-49页 |
第5章 全文工作总结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