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及电动汽车最优时空分布的分级调度模型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| 第9-10页 |
1.3 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| 第10-11页 |
1.3.1 充电模式 | 第10页 |
1.3.2 充电负荷 | 第10-11页 |
1.4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4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4.2 目前调度模型的不足 | 第13-14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4-16页 |
2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策略及模型分析 | 第16-28页 |
2.1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| 第16-18页 |
2.2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对调度的影响 | 第18-21页 |
2.2.1 计及 V2G 的运营规则 | 第18-19页 |
2.2.2 计及 V2G 对发电调度的影响 | 第19页 |
2.2.3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体系 | 第19-20页 |
2.2.4 计及 V2G 经济调度框架 | 第20-21页 |
2.3 模型求解算法 | 第21-26页 |
2.3.1 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 | 第21-24页 |
2.3.2 基于模拟退火的粒子群算法 | 第24-2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3 计及电动汽车集群的双层经济调度模型 | 第28-44页 |
3.1 基本潮流计算 | 第28-31页 |
3.1.1 潮流计算数学模型 | 第28-29页 |
3.1.2 计及电动汽车的潮流计算 | 第29页 |
3.1.3 算例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2 最优潮流问题 | 第31-32页 |
3.2.1 概述 | 第31-32页 |
3.2.2 最优潮流模型 | 第32页 |
3.3 基于 OPF 的调度模型 | 第32-35页 |
3.3.1 目标函数 | 第33页 |
3.3.2 约束条件 | 第33-35页 |
3.4 计及电动汽车群的双层经济调度模型 | 第35-37页 |
3.4.1 内层模型 | 第36页 |
3.4.2 外层模型 | 第36-37页 |
3.5 算例分析 | 第37-43页 |
3.5.1 算例 1-6 节点系统 | 第37-40页 |
3.5.2 算例 2-IEEE 30 节点系统 | 第40-4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4 基于优先权的电动汽车集群充放电计划优化模型 | 第44-58页 |
4.1 调度方案 | 第44-46页 |
4.1.1 影响调度的因素 | 第44-45页 |
4.1.2 电动汽车集群调度策略 | 第45-46页 |
4.2 优先权的确定 | 第46-48页 |
4.2.1 指标评价方法 | 第46-47页 |
4.2.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7-48页 |
4.2.3 优先权综合评价 | 第48页 |
4.3 调度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0页 |
4.3.1 目标函数 | 第48-49页 |
4.3.2 约束条件 | 第49-50页 |
4.4 算例分析 | 第50-57页 |
4.4.1 电动汽车代理商调度计划 | 第50-52页 |
4.4.2 电动汽车集群充放电优化 | 第52-56页 |
4.4.3 结果分析 | 第56页 |
4.4.4 含备用调度结果 | 第56-5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5 结论及展望 | 第58-60页 |
5.1 结论 | 第58-59页 |
5.2 工作展望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附录 | 第67-69页 |
A. IEEE-30 节点系统数据 | 第67-69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69页 |
C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