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四轮车车架结构强度分析与优化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车架结构强度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1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4-17页 |
2 车架静刚度分析 | 第17-31页 |
2.1 车架刚度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17-20页 |
2.1.1 几何清理及模型简化 | 第17-18页 |
2.1.2 抽中面及模型连接 | 第18-19页 |
2.1.3 几何模型的离散 | 第19页 |
2.1.4 模型组装及参数设置 | 第19-20页 |
2.2 车架弯曲刚度计算分析 | 第20-26页 |
2.2.1 弯曲刚度的边界条件 | 第20-22页 |
2.2.2 车架弯曲刚度计算分析 | 第22-26页 |
2.2.3 弯曲刚度评价标准 | 第26页 |
2.3 车架扭转刚度计算分析 | 第26-30页 |
2.3.1 扭转刚度的边界条件 | 第26-28页 |
2.3.2 扭转刚度的计算 | 第28-29页 |
2.3.3 扭转刚度评价标准 | 第29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3 车架静强度分析 | 第31-45页 |
3.1 车架强度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31-32页 |
3.2 弯曲强度计算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2.1 加载边界条件 | 第32页 |
3.2.2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2.3 弯曲强度评价标准 | 第35-36页 |
3.3 扭曲强度计算分析 | 第36-44页 |
3.3.1 加载边界条件 | 第36-37页 |
3.3.2 扭转强度评价标准 | 第37页 |
3.3.3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37-4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车架动态强度及疲劳寿命分析 | 第45-65页 |
4.1 疲劳寿命理论 | 第45-46页 |
4.2 车架动强度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46-47页 |
4.3 四轮车扭曲路面瞬态及疲劳寿命分析 | 第47-50页 |
4.3.1 建立边界条件 | 第47-48页 |
4.3.2 瞬态分析结果 | 第48-49页 |
4.3.3 大扭曲路面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4 四轮车搓衣板路面瞬态及疲劳寿命分析 | 第50-54页 |
4.4.1 建立边界条件 | 第50-51页 |
4.4.2 搓衣板路面车架瞬态分析结果 | 第51-53页 |
4.4.3 疲劳寿命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5 四轮车鹅卵石路面瞬态及疲劳寿命分析 | 第54-60页 |
4.5.1 建立边界条件 | 第54页 |
4.5.2 瞬态分析结果 | 第54-59页 |
4.5.3 疲劳寿命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6 路面特性及车架性能对比 | 第60-62页 |
4.6.1 路面动态特性对比 | 第60-61页 |
4.6.2 车架在不同路面动态性能对比 | 第61-62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2-65页 |
5 车架优化及性能分析 | 第65-81页 |
5.1 结构优化的基本方法 | 第65-71页 |
5.1.1 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 | 第66-69页 |
5.1.2 拓扑优化常用算法 | 第69-71页 |
5.2 车架刚度优化 | 第71-73页 |
5.2.1 车架刚度拓扑优化 | 第71-73页 |
5.2.2 优化前后车架刚度对比 | 第73页 |
5.3 车架静强度结构改进 | 第73-75页 |
5.3.1 车架结构局部改进 | 第73-74页 |
5.3.2 改进车架静强度计算 | 第74-75页 |
5.3.3 改进前后车架静强度对比 | 第75页 |
5.4 车架动强度优化 | 第75-80页 |
5.4.1 车架优化设计 | 第76-77页 |
5.4.2 动强度分析应力及疲劳寿命对比 | 第77-80页 |
5.5 本章总结 | 第80-81页 |
6 全文总结 | 第81-83页 |
6.1 工作总结及主要结论 | 第81-82页 |
6.2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附录 | 第89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研究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