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行业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地区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论文研究方案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2.2 技术路线 | 第11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第2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| 第13-19页 |
2.1 协同创新理论基础 | 第13-14页 |
2.1.1 创新理论原理 | 第13页 |
2.1.2 协同创新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1.3 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 | 第14页 |
2.2 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2.2.1 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观点 | 第14-16页 |
2.2.2 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观点述评 | 第16页 |
2.3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2.3.1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观点 | 第16-17页 |
2.3.2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观点述评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中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比较分析 | 第19-30页 |
3.1 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| 第19-24页 |
3.1.1 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类型 | 第19-22页 |
3.1.2 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特征 | 第22-24页 |
3.2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| 第24-27页 |
3.2.1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类型 | 第24-26页 |
3.2.2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3 中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差异及启示 | 第27-30页 |
3.3.1 中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差异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3.2 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启示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市场导向一体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 结构模型与检验 | 第30-42页 |
4.1 市场导向一体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结构模型 | 第30-34页 |
4.1.1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| 第30页 |
4.1.2 市场导向一体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结构要素 | 第30-32页 |
4.1.3 市场导向一体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结构要素关系 | 第32-34页 |
4.2 市场导向一体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有效性验证 | 第34-39页 |
4.2.1 市场导向一体化平台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性的验证方法 | 第34-36页 |
4.2.2 市场导向一体化平台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性验证 | 第36-39页 |
4.3 市场导向一体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功能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3.1 市场导向配置协同创新资源的功能 | 第39页 |
4.3.2 政府提供协同创新政策保障的功能 | 第39-40页 |
4.3.3 基金领投助推协同创新发展的功能 | 第40页 |
4.3.4 构建原创-孵化-产业一体化协同创新链的功能 | 第40-41页 |
4.3.5 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功能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市场导向一体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案例分析 | 第42-50页 |
5.1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简介 | 第42-43页 |
5.1.1 BJ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的背景 | 第42页 |
5.1.2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发展战略 | 第42-43页 |
5.2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基本构架 | 第43-45页 |
5.2.1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组织构架 | 第43-44页 |
5.2.2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基本功能 | 第44-45页 |
5.3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运行机制 | 第45-46页 |
5.3.1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研发流程 | 第45-46页 |
5.3.2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工作协同机制 | 第46页 |
5.4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运行效果 | 第46-47页 |
5.4.1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经济效果 | 第46-47页 |
5.4.2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社会效果 | 第47页 |
5.5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改进方向 | 第47-50页 |
5.5.1 BJ协同创新研究院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47-48页 |
5.5.2 BJ协同创新研究院今后的改进方向 | 第48-5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