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绪论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9-17页 |
一、工伤认定实质要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9-14页 |
(一) 工伤认定积极要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3页 |
(二) 工伤认定消极要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二、工伤认定形式要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6页 |
(一) 工伤认定机构设置不合理 | 第14页 |
(二) 申请工伤认定的主体及工伤认定期限存在不合理之处 | 第14-15页 |
(三) 申请工伤认定所需提交的材料过多且有不合理之处 | 第15-16页 |
三、小结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国外关于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规定 | 第17-22页 |
一、美国的工伤认定标准 | 第17-18页 |
二、德国的工伤认定标准 | 第18-19页 |
三、日本的工伤认定标准 | 第19-20页 |
四、小结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完善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法理思考 | 第22-25页 |
一、社会法属性的必然要求 | 第22-23页 |
二、实现劳动者权利的保障 | 第23-24页 |
三、社会公平和效率的要求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建议 | 第25-32页 |
一、工伤认定实质要件的完善 | 第25-28页 |
(一) 工伤认定积极要件的完善 | 第25-28页 |
(二) 工伤认定消极要件的完善 | 第28页 |
二、工伤认定形式要件的完善 | 第28-32页 |
(一) 工伤认定机构的设置 | 第28-29页 |
(二) 工伤申请主体和工伤申请期限的完善 | 第29-30页 |
(三) 灵活对待申请工伤认定所需提交的材料 | 第30-32页 |
结语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