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一、研究概述和研究思路 | 第7-13页 |
(一) 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7页 |
(二) 选择这个地方的理由 | 第7-9页 |
(三) 方法的阐述 | 第9-10页 |
(四) 传播仪式观研究 | 第10-12页 |
(五) 分析框架 | 第12-13页 |
二、调研地基本情况 | 第13-16页 |
(一) 这是一个客家村庄 | 第13-14页 |
(二) 横坑组现状 | 第14-16页 |
三、礼俗变迁分析 | 第16-38页 |
(一) 礼物形式的嬗变 | 第16-28页 |
1. 对联——流行不易 | 第19-21页 |
2. 匾——昙花一现 | 第21页 |
3. 贺镜——风靡一时 | 第21-27页 |
3.1. 贺镜类型分析 | 第21-24页 |
3.2. 送镜礼俗的发展周期 | 第24-27页 |
4、小结 | 第27-28页 |
(二) 由宗亲到姻亲关系圈的变化 | 第28-38页 |
1. 宗亲关系圈被淡化 | 第29-30页 |
2. 姻亲关系圈被重视 | 第30-34页 |
3. 个案分析:婚礼贺镜上的姻亲关系 | 第34-37页 |
4. 社会关系和仪式相辅相成 | 第37-38页 |
四、仪式过程的表征 | 第38-47页 |
(一) 仪式的弱化 | 第39-40页 |
(二) 阈限阶段的表征 | 第40-45页 |
1. 情感表达 | 第41-42页 |
2. 身份象征 | 第42-44页 |
3. 增光 | 第44-45页 |
(三) 阈限后阶段的表征 | 第45-47页 |
1. 仪式记忆 | 第45-46页 |
2. 荣耀获得 | 第46-47页 |
五、参与送镜仪式的动机 | 第47-54页 |
(一) 平等性尊重 | 第48-49页 |
(二) 男性面子与女性面子 | 第49-52页 |
(三) 姻亲血缘关系的继承 | 第52-54页 |
六、仪式秩序的形成 | 第54-55页 |
七、结语 | 第55页 |
附录一:LZF老先生《庆典留墨—社区实用资料》书中对联 | 第55-56页 |
附录二:江西客家村庄贺镜习俗调查 | 第56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