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18-42页 |
一、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| 第18-21页 |
(一) 选题缘起 | 第18-20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21-35页 |
(一) 美国学界关于美国华人史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(二) 美国学界关于旧金山华人教育史的研究 | 第23-31页 |
(三) 国内学界关于美国华人教育史的研究 | 第31-34页 |
(四) 简短的结论 | 第34-35页 |
三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35-39页 |
(一) 研究内容 | 第35-37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37-38页 |
(三) 创新之处 | 第38-39页 |
四、部分研究概念的界定与解释 | 第39-42页 |
(一) 关于“华人”的概念界定 | 第39页 |
(二) 关于“排拒”与“接纳”的内涵分析 | 第39-40页 |
(三) 关于“中文学校”与“侨校”、“华文学校”、“华人学校”的比较 | 第40页 |
(四) 关于“文化冲突”与“文化认同”的关系分析 | 第40-42页 |
第一章 跨越太平洋的华人社会:从华南到旧金山 | 第42-84页 |
第一节 淘金热以前的华南社会 | 第42-53页 |
一、中国华南的地理位置与区域特性 | 第42-44页 |
(一) 广东侨乡的地理位置 | 第42-44页 |
(二) 广东侨乡的人口组成 | 第44页 |
二、淘金热引发的出洋潮 | 第44-50页 |
(一) 推力与拉力 | 第45-47页 |
(二) 岭南文化的外向性 | 第47-48页 |
(三) 通往美洲的旅程 | 第48-50页 |
三、“教在华南”——中国农业文明与传统教育 | 第50-53页 |
(一) 中国农业社会的教育文化 | 第51-52页 |
(二) 华南侨乡的教育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淘金热以后的旧金山华人社会 | 第53-76页 |
一、文化冲突与美国的排华风潮 | 第53-62页 |
(一) 金山来客 | 第53-55页 |
(二) 从欢迎到排斥:美国对华人态度的转变 | 第55-57页 |
(三) 排华与华人社会的阶段性发展 | 第57-62页 |
二、文化传承与旧金山华人社会的发展 | 第62-76页 |
(一) 退守唐人街 | 第63-66页 |
(二) 文化移植与改变:旧金山华人社会的文化 | 第66-75页 |
(三) 美国华人社会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区别 | 第75-76页 |
第三节 “三喻文化”理论对中美社会文化的分析 | 第76-82页 |
一、“三喻文化”理论的提出 | 第76-79页 |
(一) “后喻文化”与“前喻文化” | 第76-78页 |
(二) “同喻文化”与移民社会 | 第78-79页 |
二、“学在唐人街”——“三喻文化”对教育活动的导向性影响 | 第79-82页 |
(一) “后喻型”的中国式传统教育影响 | 第79-80页 |
(二) “前喻型”美国式教育与挑战父辈的权威 | 第80-81页 |
(三) “同喻型”移民社会中的文化融合 | 第81-8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二章 旧金山华人子女的美国教育模式 | 第84-155页 |
第一节 旧金山华人争取平等教育权利的斗争 | 第84-102页 |
一、隔离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华人的抗争 | 第85-95页 |
(一) 隔离教育政策的出台 | 第85-87页 |
(二) 华人隔离学校的建立 | 第87-95页 |
二、旧金山隔离教育政策的若干差异 | 第95-102页 |
(一) 华人不同社会阶层对隔离教育的应对 | 第95-97页 |
(二) 旧金山不同族裔所受的隔离教育 | 第97-99页 |
(三) 美国不同地域的隔离教育政策 | 第99-102页 |
第二节 旧金山华人子女的公立学校教育 | 第102-116页 |
一、华人公立学校的沿革及教育活动 | 第102-106页 |
(一) 旧金山华人公立学校教育的缘起 | 第102-103页 |
(二) 华人初等学校的教育活动 | 第103-105页 |
(三) 旧金山地震后华人公立学校的发展 | 第105-106页 |
二、华人公立学校内外的种族歧视 | 第106-112页 |
(一) 华人公立小学中的种族歧视 | 第106-107页 |
(二) 华人子女在公立中学遭遇的歧视 | 第107-109页 |
(三) 种族歧视与就业困境 | 第109-112页 |
三、美国公立学校“熔炉”政策对华人子女的影响 | 第112-116页 |
(一) 美国公立学校推行“熔炉”政策的背景 | 第112-113页 |
(二) 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同化方式 | 第113-115页 |
(三) 华人移民对公立学校同化教育政策的回应 | 第115-116页 |
第三节 旧金山华人子女的教会学校教育 | 第116-154页 |
一、旧金山的传教活动与教会学校的出现 | 第116-124页 |
(一) 传教士在旧金山的传教活动 | 第116-120页 |
(二) 宣教与教育——教会学校成立的双重动因 | 第120-122页 |
(三) 教会学校在旧金山及全美的迅速发展 | 第122-124页 |
二、教会学校的教育活动 | 第124-131页 |
(一) 教会学校的类型 | 第124-125页 |
(二) 华人子女在教会学校的学习活动 | 第125-131页 |
三、教会学校的个案分析:中美学校与明光学校 | 第131-145页 |
(一) 中美学校与明光学校的创办过程 | 第132-136页 |
(二) “保护与预防”:中美学校与明光学校的建校目的 | 第136-138页 |
(三) 中美学校与明光学校的学习生活 | 第138-144页 |
(四) 对中美学校与明光学校的评价 | 第144-145页 |
四、教会学校对华人子女的影响 | 第145-154页 |
(一) 救济妇女儿童,提高华人女性地位 | 第145-149页 |
(二) 消除社会偏见,促进华人子女就业 | 第149-150页 |
(三) 传播宗教福音,推动华人基督教化 | 第150-15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54-155页 |
第三章 旧金山华人子女的传统教育形式 | 第155-222页 |
第一节 旧金山华人子女的家庭教育 | 第155-187页 |
一、旧金山华人家庭的结构变迁 | 第155-176页 |
(一) 早期华人移民家庭 | 第155-166页 |
(二) 1906年旧金山地震与唐人街的重建 | 第166-171页 |
(三) 1911年辛亥革命与华人社会的变革 | 第171-172页 |
(四) 双亲家庭的出现与土生华人的增多 | 第172-176页 |
二、旧金山华人家庭的教育活动 | 第176-187页 |
(一) 家庭的完整化与教育的正常化 | 第177-182页 |
(二) 华人家庭教育的特点 | 第182-187页 |
第二节 旧金山华人子女的中文学校教育 | 第187-221页 |
一、旧金山旧式中文学校的发展及办学活动 | 第188-190页 |
(一) 旧金山的私塾与专馆教育 | 第188-189页 |
(二) 大清书院的建立 | 第189-190页 |
二、三次兴学与旧金山新式中文学校的发展 | 第190-213页 |
(一) 清末梁庆桂赴美兴学 | 第191-196页 |
(二) 民国以来的两次兴学及办学活动 | 第196-200页 |
(三) 旧金山新式中文学校的教学活动 | 第200-206页 |
(四) 旧金山新式中文学校的教学改革 | 第206-213页 |
三、旧金山中文学校教育活动的分析 | 第213-221页 |
(一) 旧金山中文学校的办学性质 | 第214-215页 |
(二) 旧金山中文学校办学的影响因素 | 第215-217页 |
(三) 从教育主体来看中文学校的教育效果 | 第217-220页 |
(四) 中文学校教育的意义 | 第220-22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21-222页 |
第四章 教育对华人子女文化认同建构作用的研究 | 第222-260页 |
第一节 排拒与接纳: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与华人形象的提升 | 第222-234页 |
一、排华:中西文化的对立 | 第223-229页 |
(一) 他者的言说:关于形象的塑造与变迁 | 第224-225页 |
(二) 排华与华人负面形象的塑造 | 第225-227页 |
(三) 固守唐人街:华人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反排拒 | 第227-229页 |
二、废排:中西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 | 第229-234页 |
(一) 土生华人的文化中介作用 | 第229-230页 |
(二) 美国化与模范学生 | 第230-231页 |
(三) 华人形象的提升与排华法的废除 | 第231-234页 |
第二节 旧金山华人子女文化认同的阶段性发展 | 第234-249页 |
一、不同社会群体对旧金山华人子女文化认同的影响 | 第234-239页 |
(一) 中国家庭中的传统文化影响 | 第234-235页 |
(二) 学校教育中的美国化影响与中国因素 | 第235-238页 |
(三) 同辈群体中的种族歧视 | 第238-239页 |
二、华裔作家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:基于少数族裔认同发展理论的分析 | 第239-245页 |
三、华人文化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同音与不同音 | 第245-249页 |
(一) 华人文化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同音 | 第245-247页 |
(二) 华人文化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音 | 第247-248页 |
(三) 中国社会变革对美国华人认同影响的再分析 | 第248-249页 |
第三节 新老华人移民的教育背景与文化认同 | 第249-259页 |
一、新老移民的教育背景与文化认同差异 | 第249-256页 |
(一) 老移民文化认同的嬗变 | 第249-251页 |
(二) 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困惑与危机 | 第251页 |
(三) 文化认同与华人家庭的代际冲突 | 第251-256页 |
二、土生华人的文化定位 | 第256-259页 |
(一) 土生华人及其代际差别 | 第256-257页 |
(二) 两代土生华人的文化定位 | 第257-25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59-26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260-270页 |
一、排拒与接纳——旧金山华人教育发展的历史基调 | 第260-262页 |
二、旧金山土生华人文化认同的整体走向 | 第262-266页 |
(一) 美国华人从移植、冲突到融合的认同趋势 | 第262-263页 |
(二) 中美教育对华人文化认同形成的分析 | 第263-264页 |
(三) 土生华人“美国华人”新认同的建构 | 第264-266页 |
三、旧金山华人教育史考察的启示 | 第266-268页 |
(一) 中文学校教育对当前华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| 第266-267页 |
(二) 文化和合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题 | 第267-268页 |
四、美国华人教育史的研究展望 | 第268-2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0-280页 |
一、英文参考文献 | 第270-274页 |
二、中文参考文献 | 第274-280页 |
后记 | 第280-2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