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前言 | 第9-10页 |
1.2 土钉支护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土钉支护的发展概况 | 第10页 |
1.2.2 我国土钉支护的发展概况 | 第10-11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成果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4 土钉墙支护的适应范围及支护特点 | 第12-13页 |
1.2.5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3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土钉墙在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中的计算方法研究 | 第15-29页 |
2.1 土钉墙的破坏形式和支护计算的基本假设 | 第15-17页 |
2.1.1 土钉墙的破坏形式 | 第15-17页 |
2.1.2 土钉墙支护计算的基本假设 | 第17页 |
2.2 土钉墙支护的外部稳定性受力分析 | 第17-21页 |
2.2.1 土钉墙厚度的确定 | 第17-18页 |
2.2.2 土压力的确定 | 第18页 |
2.2.3 土钉墙抗滑移计算 | 第18-19页 |
2.2.4 土钉墙的抗倾覆计算 | 第19-20页 |
2.2.5 土钉墙的抗挤滑计算 | 第20-21页 |
2.3 考虑黏聚力的内部稳定性受力分析 | 第21-27页 |
2.3.1 土钉墙假定破裂面的确定 | 第21-23页 |
2.3.2 目前粘质粉土和粉质粘土中土钉内部稳定性计算的不足 | 第23页 |
2.3.3 考虑黏聚力的土压力的确定 | 第23页 |
2.3.4 考虑黏聚力抗楔体滑落破坏计算 | 第23-25页 |
2.3.5 考虑黏聚力土钉整体抗拔出计算 | 第25-26页 |
2.3.6 考虑黏聚力的土钉单根抗拔出计算 | 第26-27页 |
2.4 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中土钉墙支护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9-85页 |
3.1 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参数中土钉支护参数的确定 | 第29-31页 |
3.1.1 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参数的确定 | 第29-30页 |
3.1.2 支护参数及分析模型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3.2 一次开挖深度对土钉墙支护效果的影响 | 第31-42页 |
3.2.1 土体位移分析 | 第32-37页 |
3.2.2 土体及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| 第37-42页 |
3.3 土钉间距排距对土钉墙支护效果的影响 | 第42-50页 |
3.3.1 土体位移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3.2 土体及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| 第46-50页 |
3.4 土钉长度对土钉墙支护效果的影响 | 第50-62页 |
3.4.1 土体位移分析 | 第50-57页 |
3.4.2 土体及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| 第57-62页 |
3.5 土钉与土作用剪切力对土钉墙支护效果的影响 | 第62-74页 |
3.5.1 土体位移分析 | 第63-69页 |
3.5.2 土体及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| 第69-74页 |
3.6 基坑深度对土钉墙支护效果的影响 | 第74-83页 |
3.6.1 土体位移分析 | 第74-79页 |
3.6.2 土体及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| 第79-83页 |
3.7 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四章 帷幕堵水土钉墙加强支护效果及变形机理分析 | 第85-111页 |
4.1 地下水对土体及土钉的作用分析 | 第85-86页 |
4.1.1 水与土体相互作用分析 | 第85-86页 |
4.1.2 水与土钉相互的作用分析 | 第86页 |
4.2 土钉墙加强拉锚支护效果及变形机理分析 | 第86-96页 |
4.2.1 土体位移分析 | 第87-92页 |
4.2.2 土体及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| 第92-96页 |
4.3 土钉墙加强内撑支护效果及变形机理分析 | 第96-107页 |
4.3.1 土体位移分析 | 第97-102页 |
4.3.2 支护结构及土体内力分析 | 第102-107页 |
4.4 土钉墙加强支护后变形机理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4.4.1 基坑外围土体的变形机理分析 | 第107页 |
4.4.2 基坑底部隆起的变形机理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4.4.3 基坑围护墙体变形机理分析 | 第108页 |
4.5 基坑变形控制措施 | 第108-109页 |
4.5.1 基坑底部隆起的控制措施 | 第108页 |
4.5.2 基坑外围土体沉降的控制措施 | 第108-109页 |
4.6 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第五章 在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中土钉墙加强支护的实践应用 | 第111-121页 |
5.1 工程背景 | 第111页 |
5.2 加强支护方案与原有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案支护效果对比分析 | 第111-119页 |
5.2.1 加强支护方案的设计 | 第111-112页 |
5.2.2 加强支护与地下连续墙支护土体位移对比分析 | 第112-116页 |
5.2.3 加强支护与地下连续墙支护内力对比分析 | 第116-119页 |
5.3 小结 | 第119-121页 |
第六章 主要结论 | 第121-125页 |
6.1 结论 | 第121-122页 |
6.2 不足 | 第122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-131页 |
附录A: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31页 |
附录B: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31页 |
附录C: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进行的学术报告 | 第1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