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22页 |
1.1 玉米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4页 |
1.1.1 玉米纹枯病的分布和危害 | 第10-11页 |
1.1.2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 | 第11页 |
1.1.3 玉米纹枯病的侵染循环 | 第11-12页 |
1.1.4 玉米纹枯病菌的菌丝形态 | 第12页 |
1.1.5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因素 | 第12-13页 |
1.1.6 玉米纹枯病的致病因子 | 第13页 |
1.1.7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| 第13-14页 |
1.2 丝核菌的分类情况 | 第14-17页 |
1.2.1 丝核菌的分类特征 | 第14-15页 |
1.2.2 丝核菌的融合群划分 | 第15-17页 |
1.2.3 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 | 第17页 |
1.3 分子生物学在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7-22页 |
1.3.1 同工酶分析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2 DNA中GC含量 | 第18页 |
1.3.3 DNA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(RFLP) | 第18-19页 |
1.3.4 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(AFLP) | 第19页 |
1.3.5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(RAPD) | 第19-20页 |
1.3.6 通用引物PCR分析(UP-PCR) | 第20页 |
1.3.7 SSR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1.3.8 ISSR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4 目的与意义 | 第2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6页 |
2.1 玉米纹枯病菌材料的采集、分离与鉴定 | 第22-23页 |
2.2 菌丝融合群测定 | 第23页 |
2.3 菌株致病力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4 供试菌株DNA的提取 | 第24-25页 |
2.4.1 所用提取试剂 | 第24页 |
2.4.2 所用仪器设备 | 第24页 |
2.4.3 提取步骤 | 第24-25页 |
2.4.4 DNA检测 | 第25页 |
2.5 供试菌株的ISSR体系建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5.1 菌株及试剂 | 第25页 |
2.5.2 ISSR-PCR体系构成 | 第25-26页 |
2.5.3 ISSR引物及其退火温度的筛选 | 第26页 |
2.5.4 电泳谱带的记录及数据的统计分析 | 第2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6页 |
3.1 玉米纹枯病菌的融合群测定 | 第26-28页 |
3.2 供试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| 第28-32页 |
3.3 供试菌株的ISSR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3.1 引物及其退火温度筛选 | 第32-33页 |
3.3.2 供试菌株的ISSR-PCR扩增反应 | 第33页 |
3.3.3 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33-36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36-40页 |
4.1 玉米纹枯病菌融合群的组成 | 第36-37页 |
4.2 玉米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差异 | 第37-38页 |
4.3 立枯丝核菌的ISSR分析 | 第38-40页 |
5 参考文献 | 第40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