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--植物基因工程论文

水稻磷酸盐转运蛋白OsPht1;2和OsPht1;6表达调控和功能的研究

摘要第9-12页
ABSTRACT第12-14页
缩略语表第16-17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-35页
    引言第17-18页
    1 植物低磷胁迫反应研究进展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在缺磷条件下植物的形态学变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植物磷营养逆境反应的生理学机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低磷诱导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利用与真菌的共生来提高磷利用能力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植物对低磷营养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酸性磷酸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RNA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质膜H~+-ATPase第23页
    2 植物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高亲和磷酸盐转运蛋白的结构特征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高亲和磷酸盐转运体编码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功能鉴定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Pht1家族基因表达特征研究进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Pht1家族磷酸盐转运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 Pht1家族磷转运蛋白与植物中磷信号传导调控因子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SUMOylation对磷信号的翻译后调控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PHR1磷信号调控转录因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转录因子WRKY75调控研究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 ZAT6—锌指类转录因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 水稻中PHR2磷信号调控转录因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6 OsPTF1转录因子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7 植物体内的Pi平衡调节机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8 PHF1基因第31-35页
第二章 水稻OsPT2与OsPT6基因信息学分析第35-43页
    引言第35页
    1 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OsPT2与OsPT6基因序列的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OsPT2与OsPT6氨基酸序列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 OsPT2与OsPT6两个磷酸盐转运蛋白的跨膜拓扑模型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 OsPT2和OsPT6基因启动子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5 OsPT2和OsPT6与Pht1家族其它磷酸盐转运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6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OsPT2与OsPT6结构和跨膜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OsPT2和OsPT6基因启动子分析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 OsPT2和OsPT6与Pht1家族磷酸盐转运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3 讨论第40-43页
第三章 OsPT2和OsPT6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3-67页
    引言第43-44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44-5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植物材料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菌株、质粒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试剂和器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44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水稻材料的准备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植物总RNA提取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扩增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水稻转基因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7 转基因苗的检测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8 含磷量测定方法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9 GFP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0 基因枪法转化洋葱表皮细胞第57-59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OsPT2和OsPT6基因的表达特征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OsPT2和OsPT6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OsPT2和OsPT6亚细胞定位分析第60-64页
    3 讨论第64-67页
第四章 利用蛙卵异源表达系统分析OsPT2和OsPT6的功能特征第67-77页
    引言第67页
    1 材料和方法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利用蛙卵异源表达系统分析高亲和磷酸盐运输蛋白基因的功能特征(方法与原理参考Zhou JJ et al.,1998)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蛙卵表达系统的构建与cRNA的体外合成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cRNA的体外合成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蛙卵的获得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cRNA的微注射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验证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蛙卵中磷吸收量的测定第72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通过蛙卵中磷含量和蛙卵膜电位的变化分析OsPT2的功能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通过蛙卵中磷含量和蛙卵膜电位的变化分析OsPT6的功能第73页
    3 讨论第73-77页
第五章 利用OsPT6基因超表达材料分析OsPT6的功能特征第77-85页
    引言第77-78页
    1 材料和方法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植物材料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菌株、质粒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生物试剂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OsPT6基因增强载体的构建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水稻转基因方法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潮霉素筛选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T_0代苗进行处理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T_0代转基因水稻的半定量RT-PCR检测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植物总RNA的提取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7 逆转录及半定量RT-PCR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8 植物有效磷的测定(Nanamoriet al.,2004)第79-81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OsPT6基因超表达转基因株系的鉴定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2.2 OsPT6基因超表达株系正常磷处理30天的表型分析及有效磷含量的测定第81-82页
    3 讨论第82-85页
第六章 水稻OsPT6基因启动子中缺磷响应元件的分析第85-93页
    引言第85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植物材料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菌株、质粒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OsPT6基因启动子不同功能片段载体的构建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提取水稻基因组DNA(小量)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水稻基因组DNA提取(大量)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水稻转基因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潮霉素筛选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OsPT6基因不同长度的启动子对磷信号的响应情况第86-87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启动子结构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启动子不同片段对OsPT6基因受低磷诱导表达的影响第88-89页
    3 讨论第89-93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3-95页
    1 结论第93-94页
    2 展望第94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109页
创新点第109-111页
附录第111-117页
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117-119页
致谢第119页

论文共1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
下一篇: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评价、相关性状QTL的关联分析及GmAOSl基因的单倍型鉴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