爆炸压涂制备功能涂层及其机理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 爆炸压涂及其相关的爆炸加工技术现状与发展 | 第13-16页 |
1.3 功能涂层制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| 第16-18页 |
1.4 本文的工作及特色 | 第18-20页 |
2 爆炸压涂制备涂层的相关理论 | 第20-33页 |
2.1 爆轰驱动飞板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1.1 一维简化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1.2 二维简化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2 多孔材料中的冲击波 | 第22-26页 |
2.3 粉末材料的冲击状态方程 | 第26-28页 |
2.4 爆炸压涂宏观机理 | 第28-30页 |
2.5 爆炸压涂细观机理 | 第30-32页 |
2.6 小结 | 第32-33页 |
3 铜板铜粉爆炸压涂的实验研究 | 第33-49页 |
3.1 试验设计 | 第33-39页 |
3.1.1 试验装置及材料参数 | 第33-34页 |
3.1.2 铜粉爆炸压涂的关键参数理论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1.3 铜粉爆炸压涂的关键参数数值计算 | 第36-39页 |
3.2 试验过程 | 第39-40页 |
3.3 试验结果 | 第40-48页 |
3.3.1 试验结果 | 第40-42页 |
3.3.2 试验结果测试分析 | 第42-48页 |
3.4 小结 | 第48-49页 |
4 爆炸压涂的机理研究 | 第49-60页 |
4.1 爆炸压涂金属板与粉末的结合机理 | 第49-53页 |
4.2 爆炸压涂粉末间的结合机理 | 第53-58页 |
4.2.1 塑性变形能 | 第54页 |
4.2.2 微动能 | 第54-55页 |
4.2.3 摩擦能 | 第55-57页 |
4.2.4 熔化能 | 第57-58页 |
4.3 小结 | 第58-60页 |
5 粉末颗粒结合温度的计算 | 第60-73页 |
5.1 计算冲击波压力 | 第61-62页 |
5.2 计算冲击波压力下的比容 | 第62-63页 |
5.3 计算粉末颗粒结合温度 | 第63-68页 |
5.3.1 粉末的冲击温升 | 第64-67页 |
5.3.2 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温升 | 第67-68页 |
5.4 粉末温升的计算算例 | 第68-72页 |
5.5 小结 | 第72-73页 |
6 粉末颗粒结合层数的计算 | 第73-89页 |
6.1 冲击波压力衰减的数值模拟 | 第73-86页 |
6.1.1 LS-DYNA简介 | 第73-75页 |
6.1.2 SPH法简介 | 第75-77页 |
6.1.3 有限元模型 | 第77-78页 |
6.1.4 压力衰减模拟结果 | 第78-86页 |
6.2 粉末颗粒结合层数的计算 | 第86-88页 |
6.3 小结 | 第88-89页 |
7 制备纳米陶瓷涂层及机理研究 | 第89-104页 |
7.1 试验装置及材料参数 | 第89-90页 |
7.2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90-95页 |
7.2.1 涂层的组织形貌 | 第90-92页 |
7.2.2 孔隙率计算 | 第92页 |
7.2.3 涂层的元素成分 | 第92-93页 |
7.2.4 涂层的晶粒度计算 | 第93-95页 |
7.3 粉末颗粒的温升 | 第95-99页 |
7.3.1 颗粒之间摩擦造成的温升 | 第95-97页 |
7.3.2 表面能释放造成的温升 | 第97-98页 |
7.3.3 绝热压缩造成的温升 | 第98-99页 |
7.4 陶瓷粉末颗粒的结合机理 | 第99-103页 |
7.4.1 纳米陶瓷材料的断裂破碎机理 | 第100页 |
7.4.2 陶瓷材料的动态强度 | 第100-101页 |
7.4.3 陶瓷材料的理论剪切强度 | 第101-103页 |
7.5 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8 主要结论、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104-107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05页 |
8.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| 第105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9页 |
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