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1-17页 |
1 绪论 | 第17-34页 |
1.1 樱桃的分类地位及其目前的栽培分布情况 | 第17-18页 |
1.1.1 樱桃的分类地位和全球的栽培分布 | 第17页 |
1.1.2 我国樱桃栽培分布 | 第17-18页 |
1.2 樱桃的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| 第18-28页 |
1.2.1 外观和风味品质 | 第19-20页 |
1.2.2 果肉酚类物质 | 第20-26页 |
1.2.3 类胡萝卜素 | 第26页 |
1.2.4 其他活性成分 | 第26-28页 |
1.3 樱桃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| 第28-33页 |
1.3.1 抗氧化活性 | 第29-30页 |
1.3.2 抗肿瘤活性 | 第30-31页 |
1.3.3 降血糖活性 | 第31页 |
1.3.4 抗炎以及相关活性 | 第31-33页 |
1.3.5 其他活性 | 第33页 |
1.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| 第33-34页 |
2 樱桃果实理化特性分析 | 第34-52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9页 |
2.1.1 果实材料 | 第34-35页 |
2.1.2 试剂 | 第35页 |
2.1.3 质指标测定 | 第35-36页 |
2.1.4 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测定 | 第36-37页 |
2.1.5 抗氧化活性测定 | 第37页 |
2.1.6 酚类组分的制备与HPLC-ESI-MS/MS检测 | 第37-38页 |
2.1.7 酚类组分的HPLC定量分析 | 第38页 |
2.1.8 缩合单宁测定 | 第38-39页 |
2.1.9 统计学分析 | 第39页 |
2.2 结果 | 第39-49页 |
2.2.1 果实品质指标 | 第39-41页 |
2.2.2 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活性 | 第41-43页 |
2.2.3 酚类物质组分的鉴定和含量测定 | 第43-49页 |
2.3 讨论 | 第49-52页 |
2.3.1 果实品质分析 | 第49-50页 |
2.3.2 酚类物质组成 | 第50-52页 |
3 樱桃提取物的系统分离及其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分析 | 第52-64页 |
3.1 材料和方法 | 第52-56页 |
3.1.1 果实材料 | 第52页 |
3.1.2 试剂 | 第52页 |
3.1.3 樱桃果肉提取物的系统分离 | 第52-54页 |
3.1.4 总糖、总酚、蛋白含量测定 | 第54页 |
3.1.5 抗氧化活性测定 | 第54-55页 |
3.1.6 免疫调节活性测定 | 第55-56页 |
3.1.7 统计学分析 | 第56页 |
3.2 结果 | 第56-61页 |
3.2.1 樱桃果肉提取物的系统分离 | 第56-58页 |
3.2.2 不同提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 | 第58-60页 |
3.2.3 不同提取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 | 第60-61页 |
3.3 讨论 | 第61-64页 |
3.3.1 不同提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 | 第61-62页 |
3.3.2 不同提取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 | 第62-64页 |
4 甜樱桃酚类物质的分离与抗氧化、免疫调节活性分析 | 第64-74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4-65页 |
4.1.1 材料 | 第64页 |
4.1.2 试剂 | 第64页 |
4.1.3 酚类提取物的分离 | 第64-65页 |
4.1.4 酚类组分含量测定 | 第65页 |
4.1.5 抗氧化活性测定 | 第65页 |
4.1.6 免疫调节活性测定 | 第65页 |
4.1.7 统计学分析 | 第65页 |
4.2 结果 | 第65-71页 |
4.2.1 酚类物质的分离 | 第65-67页 |
4.2.2 不同酚类组分的抗氧化能力 | 第67-70页 |
4.2.3 同酚类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 | 第70-71页 |
4.3 讨论 | 第71-74页 |
4.3.1 酚类物质的分离 | 第71-72页 |
4.3.2 不同酚类组分的抗氧化活性 | 第72页 |
4.3.3 同酚类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 | 第72-74页 |
5 甜樱桃多糖的纯化、结构与免疫调节活性分析 | 第74-93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4-79页 |
5.1.1 材料 | 第74页 |
5.1.2 试剂 | 第74页 |
5.1.3 离子交换层析分级 | 第74-75页 |
5.1.4 分子筛层析分级 | 第75页 |
5.1.5 总糖、总酚、蛋白含量测定 | 第75页 |
5.1.6 紫外-可见光谱扫描 | 第75页 |
5.1.7 红外光谱(R)分析 | 第75页 |
5.1.8 分子量测定 | 第75页 |
5.1.9 单糖组成分析 | 第75-76页 |
5.1.10 甲酯化和乙酰化程度分析 | 第76-77页 |
5.1.11 高碘酸氧化-Smith降解 | 第77-78页 |
5.1.12 核磁共振分析(NMR) | 第78页 |
5.1.13 不同多糖组分对RAW264.7细胞NO的诱导作用 | 第78页 |
5.1.14 不同多糖组分对RAW264.7细胞基因表达的作用 | 第78-79页 |
5.1.15 不同多糖组分对RAW264.7细胞因子释放的作用 | 第79页 |
5.1.16 统计学分析 | 第79页 |
5.2 结果 | 第79-91页 |
5.2.1 水溶性多糖的层析分级 | 第79-81页 |
5.2.2 PAPS-1和PAPS-2的结构特征比较分析 | 第81-91页 |
5.3 讨论 | 第91-93页 |
5.3.1 PAPS-1和PAPS-2的结构特征 | 第91-92页 |
5.3.2 PAPS-1和PAPS-2的免疫调节活性 | 第92-93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93-95页 |
6.1 总结 | 第93-94页 |
6.2 展望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12页 |
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