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麦论文--大麦论文

西藏野生大麦低钾耐性机理研究

致谢第7-12页
缩略词表第12-16页
摘要第16-19页
Abstract第19-21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2-40页
    1.1 植物钾素营养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钾素的生理功能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缺钾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23-24页
    1.2 我国土壤中钾素状况及钾肥资源危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土壤中钾的形态及发布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钾肥资源危机第24-25页
    1.3 植物钾营养效率的遗传多样性第25-26页
    1.4 植物耐低钾研究进展第2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钾转运蛋白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耐低钾分子调控网络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耐低钾遗传转化第36-37页
    1.5 组学方法在低钾研究中的应用第37-38页
    1.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8-40页
第二章 基于RNA-Seq技术的野生大麦响应低钾胁迫表达谱分析第40-58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0-41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大麦材料与低钾处理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测序文库构建、上机和数据产出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差异基因及表达值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半定量RT-PCR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数据统计分析第43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43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HvHAK1基因响应低钾表达分析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RNA-Seq测序数据评估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结果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RNA-Seq结果的RT验证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转录因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转运体和蛋白激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植物激素信号和氧化胁迫相关基因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低钾耐性相关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KEGG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55-58页
第三章 基于串联质谱标签(TMT)技术的大麦叶片响应低钾胁迫的定量蛋白组学研究第58-8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8-59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大麦材料与低钾处理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生物量和元素测定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蛋白提取和酶解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TMT标记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LC-MS/MS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蛋白鉴定与定量分析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荧光定量PCR分析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统计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62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供钾水平对三个基因型生长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响应低钾的离子组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低钾胁迫下蛋白质表达丰度的变化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低钾胁迫下耐性基因型XZ153中高表达的蛋白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低钾胁迫下XZ153中表达不变,XZ141中下调表达的蛋白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耐性基因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qRT-PCR验证第74-75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75-80页
第四章 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代谢组学分析第80-95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80-81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大麦材料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材料种植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取样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代谢物提取和鉴定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代谢物差异的鉴定及统计分析第82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82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大麦代谢物Heatmap分析及聚类结果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大麦根部代谢物的主成分分析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大麦叶片代谢物的主成分分析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大麦根部代谢物对低钾的响应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大麦叶片代谢物对低钾的响应第86-90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90-95页
第五章 大麦HvHKT7基因的克隆及初步分析第95-111页
    5.1 前言第95-96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96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大麦材料与低钾处理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HvHKT7的克隆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HvHKT7多态性分析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HvHKT7的启动子克隆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HvHKT7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HvHKT7响应低钾的表达分析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HvHKT7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第100-101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101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大麦HvHKT7的基因结构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大麦HvHKT7基因多态性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大麦HvHKT7跨膜结构域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大麦HvHKT7启动子区功能元件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大麦HvHKT7同源域比对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大麦HvHKT7基因进化分析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大麦HvHKT7基因的表达特征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8 大麦HvHKT7基因亚细胞定位结果第107-108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108-111页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1-113页
参考文献第113-136页
附录第136-139页
作者简历第139-140页

论文共14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植物MAPK级联途径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及番茄SlMPK13的功能鉴定
下一篇:樱桃果肉中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结构鉴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