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创新 | 第14页 |
1.4.2 研究不足 | 第14-16页 |
2 相关概念、理论基础及提出背景 | 第16-26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1.1 生态 | 第16页 |
2.1.2 文明 | 第16页 |
2.1.3 生态文明 | 第16-17页 |
2.1.4 生态文明建设 | 第17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7-21页 |
2.2.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| 第17-18页 |
2.2.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| 第18-19页 |
2.2.3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| 第19-20页 |
2.2.4 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 提出背景 | 第21-26页 |
2.3.1 国际背景 | 第21-22页 |
2.3.2 国内背景 | 第22-26页 |
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| 第26-34页 |
3.1 初步形成阶段:1978-1992 年 | 第26-27页 |
3.1.1 提出环境保护重要性 | 第26页 |
3.1.2 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原则 | 第26-27页 |
3.1.3 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| 第27页 |
3.2 系统发展阶段:1992-2002 年 | 第27-29页 |
3.2.1 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| 第27-28页 |
3.2.2 深化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| 第28页 |
3.2.3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原则与要求 | 第28-29页 |
3.3 深化发展阶段:2002-2012 年 | 第29-30页 |
3.3.1 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 | 第29-30页 |
3.3.2 提出建设“两型社会”目标 | 第30页 |
3.3.3 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目标和任务 | 第30页 |
3.4 全面提升阶段:2012-至今 | 第30-34页 |
3.4.1 形成“五位一体”战略布局 | 第31页 |
3.4.2 强调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 | 第31页 |
3.4.3 提出绿色发展理念 | 第31-34页 |
4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| 第34-44页 |
4.1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 | 第34-38页 |
4.1.1 精神内核: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| 第34-35页 |
4.1.2 根本准则: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| 第35-36页 |
4.1.3 关键所在: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| 第36-37页 |
4.1.4 目标归旨: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| 第37-38页 |
4.2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鲜明特征 | 第38-44页 |
4.2.1 统揽全局的战略性 | 第38-39页 |
4.2.2 勇于开拓的创新性 | 第39-40页 |
4.2.3 以人为本的民本性 | 第40-41页 |
4.2.4 实干兴邦的实践性 | 第41-44页 |
5.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贡献和启示 | 第44-52页 |
5.1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贡献 | 第44-47页 |
5.1.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| 第44-45页 |
5.1.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| 第45-46页 |
5.1.3 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 | 第46-47页 |
5.2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启示 | 第47-52页 |
5.2.1 理念先行: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| 第47-48页 |
5.2.2 物质支撑: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| 第48-49页 |
5.2.3 制度保障: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| 第49页 |
5.2.4 全球视野:加强生态问题国际合作 | 第49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、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