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--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--中、老年论文

基于公共时间银行的西安市XX区“互助式”养老方式探析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思路第16-17页
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7-21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养老方式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公共时间银行养老方式第17-18页
    2.2 理论基础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积极老龄化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福利多元主义第19-21页
3 公共时间银行“互助式”养老方式介绍第21-29页
    3.1 公共时间银行“互助式”养老方式的特点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互助性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社会性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免费性第21页
    3.2 公共时间银行“互助式”养老方式的优势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对服务者而言:增进了身心健康,储备了养老资本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对服务对象而言:丰富了养老资源,满足了养老需求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对社会而言:缓解了养老压力,促进了社区和谐第23页
    3.3 公共时间银行“互助式”养老方式国内外发展现状第23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国外发展现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国内发展现状第25-29页
4 西安市XX区公共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调查及分析第29-35页
    4.1 问卷调查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问卷调查的目的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问卷调查的设计第29页
    4.2 调查数据描述及分析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样本特征描述及分析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需求与供给状况分析第32-35页
5 西安市XX区公共时间银行“互助式”养老方式困境分析第35-45页
    5.1 政策支持缺失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施过程中缺乏政策保障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施过程中缺少监督机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实施过程中缺少风险保障机制第36页
    5.2 资金支持缺乏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养老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支持公共时间银行养老方式资金不足第37页
    5.3 技术支持不到位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公共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时间的价值难以确定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公共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时间难以通存通后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公共时间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第39-40页
    5.4 管理方式落后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志愿服务专业人才缺少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管理效率低与服务质量差第40-41页
    5.5 社会参与度不够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社会组织参与率低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社区开展公共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积极性不高第42页
    5.6 个人认知不足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宣传推广不足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子女依赖心理强第43-45页
6 完善西安市XX区公共时间银行“互助式”养老方式的建议第45-55页
    6.1 明确政府责任,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完善监督机制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完善风险保障机制第46-47页
    6.2 加大资金投入,扩宽资金来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加大财政支持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第47-48页
    6.3 建立网络数据库,实现信息化建设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完善兑换与评估机制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和转让机构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建立区域性管理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第49-50页
    6.4 完善人员管理制度,建立完备服务体系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加强志愿者培训第51页
    6.5 整合社区资源,实现资源共享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率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加强各区域间合作第52-53页
    6.6 加强宣传,消除个人顾虑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加强宣传力度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调动家庭力量配合与支持第54-55页
7 结语第55-57页
致谢第57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1页
附录第61-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
下一篇:基于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