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4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由 | 第9-11页 |
一、学生课业负担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 | 第9-10页 |
二、沉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| 第10页 |
三、过重的课业负担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| 第10-11页 |
四、本人的实践经验及研究志趣 | 第11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1-21页 |
一、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1-18页 |
二、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8-20页 |
三、研究述评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21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第四节 研究意义、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| 第22-24页 |
一、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二、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概述 | 第24-31页 |
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4-25页 |
一、课业 | 第24页 |
二、负担 | 第24页 |
三、课业负担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课业负担的特点及类型 | 第25-27页 |
一、课业负担的特点 | 第25-27页 |
二、课业负担的类型 | 第27页 |
第三节 衡量课业负担是否合理的标准 | 第27-31页 |
一、合理的课业负担 | 第28页 |
二、不合理的课业负担 | 第28页 |
三、课业负担是否合理的标准建构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Z校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调查 | 第31-50页 |
第一节 调查过程 | 第31-32页 |
一、工具编制 | 第31页 |
二、实施过程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调查结果 | 第32-50页 |
一、学生客观负担情况 | 第32-44页 |
二、学生主观负担情况 | 第44-50页 |
第四章 Z小学学生课业负担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| 第50-61页 |
第一节 学校原因 | 第50-55页 |
一、学校深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,管理缺乏科学性 | 第50-52页 |
二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,教学效率不高 | 第52-54页 |
三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,抗压能力薄弱 | 第54-55页 |
第二节 家庭原因 | 第55-57页 |
一、家庭深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,教育功利性明显 | 第55-57页 |
二、家长教育能力不足,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| 第57页 |
第三节 社会原因 | 第57-61页 |
一、社会传统文化根深蒂固,教育评价制度不合理 | 第58-59页 |
二、政府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,执行监管机制不完善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改善农村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建议 | 第61-73页 |
第一节 学校应发挥关键作用 | 第61-67页 |
一、学校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,规范教学行为 | 第61-63页 |
二、教师要提高综合素质,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| 第63-66页 |
三、学生要提升自主学习能力,学会自我调压 | 第66-67页 |
第二节 家庭应发挥协助作用 | 第67-69页 |
一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子女成才观,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| 第67-68页 |
二、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,推动家校合作 | 第68-69页 |
第三节 社会应发挥正面催化作用 | 第69-73页 |
一、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,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| 第69-71页 |
二、政府要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,加强执行监管力度 | 第71-73页 |
结语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附录 | 第77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