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的个案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术语与符号说明 | 第14-16页 |
第1章 绪言 | 第16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9页 |
1.1.1 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| 第17-18页 |
1.1.2 高中数学课堂的现状 | 第18页 |
1.1.3 当前数学课堂研究的方向 | 第18-19页 |
1.2 核心名词的界定 | 第19-21页 |
1.2.1 课堂 | 第19页 |
1.2.2 课堂教学 | 第19-20页 |
1.2.3 参与 | 第20页 |
1.2.4 学生参与 | 第20-21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1.3.1 研究的内容 | 第22页 |
1.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的思路 | 第23-25页 |
1.4.1 研究的计划 | 第23-24页 |
1.4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1.5 论文的结构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26-37页 |
2.1 文献收集的途径 | 第26-27页 |
2.2 学生参与的概念、类型、特点的综述 | 第27-28页 |
2.2.1 学生参与的概念 | 第27页 |
2.2.2 学生参与的类型 | 第27-28页 |
2.2.3 学生参与的特点 | 第28页 |
2.3 学生参与的评价机制及测量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4 学生参与的实证研究综述 | 第30-33页 |
2.4.1 学生参与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0页 |
2.4.2 学生参与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| 第30-32页 |
2.4.3 学生参与的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研究综述 | 第32-33页 |
2.5 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研究综述 | 第33-35页 |
2.6 文献评述 | 第35-36页 |
2.7 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37-42页 |
3.1 中国古代学生参与的思想 | 第37-38页 |
3.2 人本主义理论 | 第38-39页 |
3.3 建构主义理论 | 第39-40页 |
3.4 主体教育理论 | 第40-41页 |
3.5 卷入理论 | 第41页 |
3.6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研究设计 | 第42-52页 |
4.1 研究的目的 | 第42页 |
4.2 研究方法的确定 | 第42-44页 |
4.2.1 文献法 | 第43页 |
4.2.2 问卷调查法 | 第43页 |
4.2.3 访谈法 | 第43页 |
4.2.4 课堂观察法 | 第43-44页 |
4.2.5 个案研究法 | 第44页 |
4.3 研究对象的选取 | 第44-45页 |
4.4 研究工具的说明 | 第45-49页 |
4.4.1 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的设计 | 第45-46页 |
4.4.2 影响课堂参与因素的问卷调查的设计 | 第46-48页 |
4.4.3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制定 | 第48页 |
4.4.4 学生访谈提纲的制定 | 第48-49页 |
4.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| 第49-50页 |
4.5.1 数据的收集 | 第49页 |
4.5.2 数据的编码 | 第49页 |
4.5.3 数据的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6 研究的伦理 | 第50页 |
4.7 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5章 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的现状调查 | 第52-80页 |
5.1 问卷的可靠性分析 | 第52-54页 |
5.1.1 学生参与问卷的信度分析 | 第52-53页 |
5.1.2 影响因素问卷的信度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1.3 正式施测 | 第54页 |
5.2 学生参与的整体分析 | 第54-67页 |
5.2.1 学生参与的整体情况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2.2 行为参与的整体情况分析 | 第55-57页 |
5.2.3 认知参与的整体情况分析 | 第57-60页 |
5.2.4 情感参与的整体情况分析 | 第60-63页 |
5.2.5 学生参与的相关性研究 | 第63-66页 |
5.2.6 结论 | 第66-67页 |
5.3 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分析 | 第67-79页 |
5.3.1 学习环境的调查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3.2 教师教学的调查分析 | 第70-73页 |
5.3.3 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 | 第73-75页 |
5.3.4 家长支持的调查分析 | 第75-77页 |
5.3.5 影响因素对学生参与影响情况的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3.6 结论 | 第78-79页 |
5.4 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6章 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的个案研究 | 第80-110页 |
6.1 个案的来源 | 第80页 |
6.2 干预方案的形成 | 第80-84页 |
6.2.1 学生的干预方案 | 第80-82页 |
6.2.2 教师教学策略的干预方案 | 第82-84页 |
6.3 个案分析 | 第84-109页 |
6.3.1 学生A的个案分析 | 第84-94页 |
6.3.2 学生B的个案分析 | 第94-101页 |
6.3.3 学生C的个案分析 | 第101-108页 |
6.3.4 个案总结 | 第108-109页 |
6.4 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第7章 结论和思考 | 第110-113页 |
7.1 研究的结论 | 第110-111页 |
7.2 促进学生参与的建议 | 第111-112页 |
7.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112页 |
7.4 结束语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6页 |
附录A: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问卷 | 第116-118页 |
附录B: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影响因素问卷 | 第118-120页 |
附录C:课堂观察量表 | 第120-121页 |
附录D: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参与访谈提纲 | 第121-12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2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