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术语符号说明 | 第12-14页 |
第1章 绪言 | 第14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1.1 错题的价值 | 第15-16页 |
1.1.2 错题管理的必要性 | 第16页 |
1.2 核心名词界定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思路 | 第18-21页 |
1.4.1 研究计划 | 第18-19页 |
1.4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5 论文框架结构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22-29页 |
2.1 文献搜集 | 第22-23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23-28页 |
2.2.1 错题管理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2.2 错题管理的研究现状 | 第24-28页 |
2.3 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研究设计 | 第29-38页 |
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29页 |
3.2 调查研究的设计 | 第29-35页 |
3.2.1 研究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2.2 研究测试问题卷的选取 | 第30-33页 |
3.2.3 问卷及测试卷效度信度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4 学生访谈提纲 | 第34-35页 |
3.2.5 对象的选取 | 第35页 |
3.3 资料收集与整理 | 第35-36页 |
3.3.1 调查问卷的安排 | 第36页 |
3.3.2 调查数据的初期整理 | 第36页 |
3.3.3 调查数据的分析说明 | 第36页 |
3.4 研究伦理 | 第36-37页 |
3.5 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38-44页 |
4.1 建构主义 | 第38-40页 |
4.1.1 建构主义知识观 | 第38-39页 |
4.1.2 建构主义学习观 | 第39-40页 |
4.1.3 建构主义学生观 | 第40页 |
4.2 CPFS结构 | 第40-44页 |
4.2.1 概念域 | 第40-41页 |
4.2.2 概念系 | 第41页 |
4.2.3 命题域 | 第41-42页 |
4.2.4 命题系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研究过程及分析 | 第44-65页 |
5.1 调查数据的后期整理与分析 | 第44-61页 |
5.1.1 数据的编码 | 第44页 |
5.1.2 高三理科生错题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| 第44-56页 |
5.1.3 不同性别错题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1.4 高三理科生个体CPFS结构与错题管理相关性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1.5 高三理科生错题管理综合调查分析 | 第58-61页 |
5.2 访谈分析 | 第61-64页 |
5.2.1 教师的访谈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2.2 学生的访谈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3 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6章 高三学生数学错题管理的策略分析 | 第65-75页 |
6.1 帮助学生将错题反馈的知识系统化 | 第65-67页 |
6.1.1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| 第66-67页 |
6.1.2 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将错题中反馈的知识进行结构化整理 | 第67页 |
6.2 发挥对学生错题管理过程的监控作用 | 第67-69页 |
6.2.1 向学生阐明错题管理的意义 | 第67-68页 |
6.2.2 反馈学生错题管理的效果 | 第68-69页 |
6.3 高三学生错题管理的自我完善策略 | 第69-74页 |
6.3.1 错题资源的收集和分类存档 | 第69-70页 |
6.3.2 错题资源的自我分析 | 第70-73页 |
6.3.3 错题资源的反思交流与复习 | 第73-74页 |
6.4 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7章 结论和反思 | 第75-78页 |
7.1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| 第75-76页 |
7.1.1 研究的结论 | 第75页 |
7.1.2 研究的启示 | 第75-76页 |
7.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| 第76-77页 |
7.3 进一步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0页 |
附录 | 第80-90页 |
附录A:高三理科生数学错题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| 第80-82页 |
附录B:个体CPFS结构测试卷 | 第82-88页 |
附录C:教师访谈提纲 | 第88-89页 |
附录D:学生访谈提纲 | 第89-9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90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