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--中国论文--地方城市经济论文

广西城镇化进程中的泡沫问题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内容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框架第15-16页
第二章 城镇化泡沫的相关理论构建第16-27页
    2.1 城镇化的内涵及相关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镇化的内涵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城镇化的相关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2.2 泡沫的基本理论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泡沫的定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相关泡沫理论第19-21页
    2.3 城镇化泡沫的基本理论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城镇化泡沫的定义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城镇化泡沫的内涵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城镇化泡沫的成因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城镇化泡沫的测度第26-27页
第三章 广西城镇化现状及存在的泡沫问题第27-37页
    3.1 广西城镇化发展历程第27-28页
    3.2 广西城镇化的现状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城镇化发展迅速,总体水平较低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城镇化水平同工业化发展高度相关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区内各市城镇化发展同区位密切相关第31-32页
    3.3 广西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泡沫问题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常住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呈“剪刀差”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城市扩张存在“虚拟”土地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城镇化率增长同经济增速不同步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公共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城镇人口的需要第35-37页
第四章 广西城镇化进程中泡沫问题的实证研究第37-52页
    4.1 变量选取应遵循的原则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代表性原则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层次性原则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动态性原则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可操作性原则第37页
    4.2 关于泡沫测度变量的选取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人口城镇化泡沫指标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空间城镇化泡沫指标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经济城镇化泡沫指标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公共服务城镇化泡沫指标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生态环境城镇化泡沫指标第38-39页
    4.3 模型的选取以及处理方法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四象限分析法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熵值法第41-44页
    4.4 广西城镇化泡沫的实证结果分析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人口城镇化泡沫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空间城镇化泡沫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经济城镇化泡沫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公共服务城镇化泡沫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生态环境城镇化泡沫第46-47页
    4.5 广西城镇化泡沫的比较分析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广西城镇化泡沫区内各市差异性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广西城镇化泡沫与全国水平差异性比较分析第49-52页
第五章 抑制城镇化泡沫问题的对策建议第52-56页
    5.1 坚持以人为本,提升人口质量第52页
    5.2 调整好城镇和农村的关系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保障城乡就业均等化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第53页
    5.3 结合区域特色进行产业整合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淘汰污染型产业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发挥优势产业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建立新型产业第54页
    5.4 贯彻科学工业发展政策,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第54-56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-60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结论第56-57页
    6.2 创新与不足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创新之处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不足之处第58-59页
    6.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工业化、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互动关系研究--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
下一篇:产权异质性对中国传统机械制造业绩效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