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速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研究--以京藏高速宁夏过境段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论文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概念 | 第20-32页 |
2.1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1.1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定义 | 第20页 |
2.1.2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作业区的定义及划分 | 第20-21页 |
2.2 高速公路改扩建对交通影响 | 第21-22页 |
2.3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能力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3.1 改扩建项目交通流特性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3.2 改扩建项目道路特性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3.3 改扩建项目驾驶员特性分析 | 第24页 |
2.4 高速公路改扩建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4.1 施工区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4.2 高速公路出入口通行能力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5 高速公路改扩建区域路网状况分析 | 第28-30页 |
2.5.1 路网规划布局 | 第28页 |
2.5.2 通道利用 | 第28-29页 |
2.5.3 公路网连通度 | 第29-30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设计研究 | 第32-50页 |
3.1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原则及流程 | 第32-34页 |
3.1.1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原则 | 第32-33页 |
3.1.2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流程 | 第33-34页 |
3.2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式 | 第34-40页 |
3.2.1 高速公路新建方案与加宽方案的比较 | 第34-36页 |
3.2.2 高速公路改扩建加宽方式 | 第36-39页 |
3.2.3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方式 | 第39-40页 |
3.3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| 第40-46页 |
3.3.1 路基施工交通组织 | 第40页 |
3.3.2 路面施工交通组织 | 第40-43页 |
3.3.3 桥梁施工交通组织 | 第43-44页 |
3.3.4 互通式立交施工交通组织 | 第44-46页 |
3.4 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交通分流 | 第46-48页 |
3.4.1 路网分流 | 第46-48页 |
3.4.2 交通便道分流 | 第48页 |
3.4.3 施工便道分流 | 第4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4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分流方案评价 | 第50-66页 |
4.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 | 第50-51页 |
4.1.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50-51页 |
4.1.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| 第51页 |
4.2 评价体系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| 第51-58页 |
4.2.1 调查问卷的设计 | 第51-52页 |
4.2.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| 第52-53页 |
4.2.3 问卷的统计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2.4 指标体系的确定 | 第55-58页 |
4.3 改扩建交通分流方案的评价 | 第58-64页 |
4.3.1 分流方案的评价标准 | 第58-59页 |
4.3.2 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59-61页 |
4.3.3 动态综合评价方法 | 第61-6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5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实例分析 | 第66-74页 |
5.1 改扩建工程概述 | 第66-69页 |
5.1.1 工程简介 | 第66-67页 |
5.1.2 主要控制点 | 第67页 |
5.1.3 技术标准 | 第67页 |
5.1.4 施工期间交通量预测 | 第67-68页 |
5.1.5 交通组织现状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2 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 | 第69-72页 |
5.2.1 设计原则 | 第69页 |
5.2.2 改扩建内部交通组织方案 | 第69-70页 |
5.2.3 限速方案 | 第70页 |
5.2.4 施工期交通分流方案 | 第70-72页 |
5.3 方案评价 | 第72-7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6.1 结论 | 第74-75页 |
6.2 展望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附录 A | 第82-84页 |
附录 B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