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| 第15-16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山区公路驾驶安全特性分析 | 第18-25页 |
2.1 山区公路及其交通事故特征 | 第18-20页 |
2.1.1 山区公路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1.2 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2 驾驶安全特性的界定 | 第20-22页 |
2.2.1 驾驶员信息处理过程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2 驾驶安全特性定义与分类 | 第21-22页 |
2.3 山区公路驾驶员驾驶安全特性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3.1 驾驶员感知特性 | 第22-23页 |
2.3.2 驾驶员判断特性 | 第23页 |
2.3.3 驾驶员操作特性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山区公路驾驶员行车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5-43页 |
3.1 驾驶员行车安全感定义 | 第25页 |
3.2 驾驶员因素与行车安全感 | 第25-27页 |
3.2.1 驾驶疲劳 | 第25-27页 |
3.2.2 情绪状态 | 第27页 |
3.3 车辆因素与行车安全感 | 第27-31页 |
3.3.1 操作稳定性 | 第27-30页 |
3.3.2 制动安全性 | 第30-31页 |
3.4 道路因素与行车安全感 | 第31-39页 |
3.4.1 道路线形 | 第31-37页 |
3.4.2 道路结构 | 第37-38页 |
3.4.3 交通设施 | 第38-39页 |
3.5 环境因素与行车安全感 | 第39-42页 |
3.5.1 不良气候 | 第39-41页 |
3.5.2 沿线环境 | 第41-4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山区公路驾驶员行车安全感评价模型建立 | 第43-61页 |
4.1 山区公路路段驾驶员行车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3-45页 |
4.1.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| 第43-44页 |
4.1.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4-45页 |
4.2 评价指标等级区间划分 | 第45-52页 |
4.2.1 评价指标等级区间划分依据 | 第45-50页 |
4.2.2 评价指标等级区间划分方法 | 第50-52页 |
4.3 评价方法选取 | 第52-53页 |
4.3.1 评价方法选取原则 | 第52页 |
4.3.2 山区公路路段驾驶员行车安全感评价方法确定 | 第52-53页 |
4.4 山区公路路段驾驶员行车安全感评价的改进物元模型建立 | 第53-57页 |
4.4.1 待评物元确定 | 第53页 |
4.4.2 经典域、节域和待评物元矩阵构造 | 第53-54页 |
4.4.3 评价指标规范化处理 | 第54-55页 |
4.4.4 指标权重确定 | 第55页 |
4.4.5 关联函数建立 | 第55-56页 |
4.4.6 关联度确定 | 第56页 |
4.4.7 山区公路路段驾驶员行车安全感等级评定 | 第56-57页 |
4.5 山区公路路段驾驶员行车安全感等级划分标准 | 第57-58页 |
4.6 山区公路路段驾驶员行车安全感评价流程 | 第58-60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实例应用分析 | 第61-70页 |
5.1 陕西省S212尚家庄村路段概况 | 第61-62页 |
5.2 模型应用分析 | 第62-6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6.1 结论 | 第70-71页 |
6.2 展望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