锚锭沉井基础施工过程动态模拟与安全性能评估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悬索桥锚锭沉井基础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沉井基础地基土体变形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沉井基础侧向土压力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4页 |
1.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沉井基础的工程概况 | 第16-26页 |
2.1 重庆市江津中渡长江大桥工程简介 | 第16-17页 |
2.2 气象水文条件 | 第17页 |
2.3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| 第17-18页 |
2.4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| 第18页 |
2.5 南岸锚锭设计方案 | 第18-23页 |
2.5.1 锚体构造 | 第18-19页 |
2.5.2 锚固系统 | 第19-20页 |
2.5.3 南岸锚碇基础方案 | 第20-23页 |
2.6 沉井基础的结构设计参数 | 第23-24页 |
2.7 沉井施工的工艺流程 | 第24-25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沉井基础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26-46页 |
3.0 概述 | 第26页 |
3.1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理论 | 第26-27页 |
3.1.1 基本原理 | 第26-27页 |
3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7-35页 |
3.2.1 直接法 | 第27-28页 |
3.2.2 最小总势能法 | 第28-31页 |
3.2.3 梁单元的刚度矩阵 | 第31-35页 |
3.3 LINK3D软件概述 | 第35-37页 |
3.3.1 LINK3D的本构模型 | 第35-36页 |
3.3.2 LINK3D的特殊单元 | 第36页 |
3.3.3 LINK3D的分析流程 | 第36页 |
3.3.4 LINK3D的特点 | 第36-37页 |
3.4 数值计算模型 | 第37-45页 |
3.4.1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37-39页 |
3.4.2 模型参数的选择 | 第39-41页 |
3.4.3 计算工况 | 第41-42页 |
3.4.4 基于施工过程的数值计算流程分析 | 第42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施工过程中沉井结构受力机理分析 | 第46-78页 |
4.1 概述 | 第46页 |
4.2 初始应力场的计算 | 第46-48页 |
4.3 沉井下沉施工过程动态模拟—第一节沉井下沉 | 第48-54页 |
4.3.1 沉井结构的变形特征 | 第48-49页 |
4.3.2 沉井结构的应变分布特征 | 第49-51页 |
4.3.3 沉井结构的应力分布特征 | 第51-53页 |
4.3.4 沉井结构的应力矢量 | 第53-54页 |
4.4 沉井下沉施工过程动态模拟—第二节沉井下沉 | 第54-60页 |
4.4.1 沉井结构的变形特征 | 第54-55页 |
4.4.2 沉井结构的应变分布特征 | 第55-57页 |
4.4.3 沉井结构的应力分布特征 | 第57-59页 |
4.4.4 沉井结构的应力矢量 | 第59-60页 |
4.5 沉井下沉施工过程动态模拟—第三节沉井下沉 | 第60-66页 |
4.5.2 沉井结构的应变分布特征 | 第61-63页 |
4.5.3 沉井结构的应力分布特征 | 第63-65页 |
4.5.4 沉井结构的应力矢量 | 第65-66页 |
4.6 沉井下沉施工过程动态模拟—第四节沉井下沉 | 第66-73页 |
4.6.1 沉井结构的变形特征 | 第67页 |
4.6.2 沉井结构的应变分布特征 | 第67-69页 |
4.6.3 沉井结构的应力分布特征 | 第69-72页 |
4.6.4 沉井结构的应力矢量 | 第72-73页 |
4.7 不同方案条件下沉井下沉情况统计分析 | 第73-76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五章 沉井下沉过程对周边建筑物影响评估 | 第78-91页 |
5.1 概述 | 第78页 |
5.2 施工过程对周边地表变形的影响的量化分析 | 第78-84页 |
5.3 施工过程中监测点动态变形分析 | 第84-8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91-92页 |
6.2 工程建议 | 第92-93页 |
6.3 展望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8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