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2 国内外已有研究 | 第9-12页 |
2.1 理论研究 | 第9-10页 |
2.1.1 概念的研究 | 第9页 |
2.1.2 构成要素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2.2 调查研究 | 第10-12页 |
2.2.1 评价工具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2.2.2 现状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3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2-15页 |
3.1 “猜想与假设”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| 第12-13页 |
3.2 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3-15页 |
3.2.1 波普尔的“猜想与反驳”说 | 第13页 |
3.2.2 假设主义科学发现模式和逻辑 | 第13-14页 |
3.2.3 德尔菲法 | 第14-15页 |
4 《初中生物理猜想与假设能力PTA评价量表》的编制 | 第15-34页 |
4.1 《初中生物理猜想与假设能力评价标准》的初步编制 | 第15-25页 |
4.1.1 猜想与假设的特点 | 第15-17页 |
4.1.2 指标(要素)的初步确定 | 第17-20页 |
4.1.3 指标(要素)权重的初步确定 | 第20-25页 |
4.2 《初中生猜想与假设能力测试卷》的初步编制 | 第25-26页 |
4.3 《初中生物理猜想与假设能力PTA评价量表》的试用以及修订 | 第26-34页 |
4.3.1 试用 | 第26-28页 |
4.3.2 修订 | 第28-34页 |
5 实证研究 | 第34-40页 |
5.1 研究对象的选取 | 第34页 |
5.2 调查结果统计 | 第34页 |
5.3 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| 第34-40页 |
5.3.1 整体能力的特征分析 | 第34-35页 |
5.3.2 各要素能力的特征分析 | 第35-37页 |
5.3.3 不同问题情境下的主要观点 | 第37-38页 |
5.3.4 性别差异分析 | 第38页 |
5.3.5 整体能力、各要素能力的比较分析 | 第38-40页 |
6 物理教学中的培养建议 | 第40-42页 |
6.1 针对“预测性”的培养建议 | 第40页 |
6.2 针对“独创性”的培养建议 | 第40页 |
6.3 针对“说出猜想与假设合理理由”的培养建议 | 第40-42页 |
6.3.1 培养学生有依据的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自觉性 | 第40-41页 |
6.3.2 拓宽学生知识面,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| 第41页 |
6.3.3 加强学生关于物理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意识 | 第41-42页 |
7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| 第42-43页 |
7.1 研究的结论 | 第42页 |
7.1.1 构建了《初中生物理猜想与假设能力PTA评价量表》 | 第42页 |
7.1.2 调查了曲阜市城区初中生物理猜想与假设能力的现状 | 第42页 |
7.1.3 提出了物理教学中的培养建议 | 第42页 |
7.2 研究的不足 | 第42-43页 |
附录 | 第43-50页 |
附录1 | 第43-44页 |
附录2 | 第44-46页 |
附录3 | 第46-48页 |
附录4 | 第48-49页 |
附录5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专业论文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