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媒体状态下的舆论反转研究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11-15页 |
| (一)前言 | 第11页 |
| (二)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、选题的价值 | 第11-12页 |
| 2、选题意义 | 第12页 |
| (三)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(四)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3页 |
| (五)舆论反转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二、舆论反转形成的过程 | 第15-24页 |
| (一) 肯定否定式 | 第15-19页 |
| 1、肯定否定式 | 第16-17页 |
| 2、否定肯定式 | 第17-19页 |
| (二) 修补还原式 | 第19-24页 |
| 1、肯定修补还原式 | 第19-22页 |
| 2、否定修补还原式 | 第22-24页 |
| 三、舆论反转的特点 | 第24-28页 |
| (一)舆论反转模式 | 第24-25页 |
| (二)舆论指向一方 | 第25-26页 |
| (三)反转迅速 | 第26页 |
| (四)冲突激烈 | 第26-27页 |
| (五)消退沉淀 | 第27-28页 |
| 四、舆论反转产生的原因 | 第28-40页 |
| (一)媒体良莠不齐的传播环境 | 第28-29页 |
| (二)至关重要的传播者 | 第29-34页 |
| 1、议程设置 | 第29-32页 |
| 2、意见领袖 | 第32-33页 |
| 3、姗姗来迟的官方消息 | 第33-34页 |
| (三)传播讯息 | 第34-37页 |
| 1、碎片化传播的信息源 | 第34-35页 |
| 2、精心策划的炒作 | 第35-37页 |
| (四)传播媒介 | 第37-38页 |
| (五)受传者 | 第38-40页 |
| 1、盲目跟风 | 第38页 |
| 2、刻板印象 | 第38-40页 |
| 五、舆论反转带来的影响 | 第40-46页 |
| (一)模糊核心事实信息,误导公众 | 第40-41页 |
| (二)产生谣言,造成社会的恐慌 | 第41-42页 |
| (三)公众容易失去理智产生网络暴力,伤害当事人 | 第42-43页 |
| (四)丢失公信力,形成“塔西陀”效应 | 第43-46页 |
| 六、结语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