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缩略词表(Abbreviation) | 第10-11页 |
1 前言 | 第11-22页 |
1.1 猪链球菌概述 | 第11-14页 |
1.1.1 病原学 | 第11-12页 |
1.1.2 流行病学 | 第12页 |
1.1.3 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机制 | 第12-14页 |
1.1.4 猪链球菌的危害 | 第14页 |
1.2 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 | 第14-22页 |
1.2.1 毒素抗毒素系统 | 第14-15页 |
1.2.2 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分类 | 第15-17页 |
1.2.3 Type Ⅱ毒素抗毒素系统 | 第17-18页 |
1.2.4 猪链球菌2型Type Ⅱ毒素抗毒素系统 | 第18-19页 |
1.2.5 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功能 | 第19-20页 |
1.2.6 毒素抗毒素的应用 | 第20-22页 |
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2-23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38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23-29页 |
3.1.1 菌株、质粒载体 | 第23-24页 |
3.1.2 实验所用酶、试剂、试剂盒与仪器 | 第24页 |
3.1.3 培养基及抗生素的配制 | 第24-25页 |
3.1.4 缓冲液 | 第25-26页 |
3.1.5 引物 | 第26-28页 |
3.1.6 实验动物 | 第28-29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29-38页 |
3.2.1 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9页 |
3.2.2 TAS的共转录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.3 验证毒素的作用 | 第30-33页 |
3.2.4 毒素的杀菌效应 | 第33页 |
3.2.5 验证抗毒素的作用 | 第33-34页 |
3.2.6 革兰氏染色 | 第34页 |
3.2.7 突变株构建与鉴定 | 第34-36页 |
3.2.8 互补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| 第36页 |
3.2.9 突变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36-37页 |
3.2.10 野生株与突变株小鼠存活实验 | 第37页 |
3.2.11 红霉素对突变株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7页 |
4.1 猪链球菌TAS的预测结果 | 第38页 |
4.2 TAS共转录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3 验证毒素的作用 | 第39-40页 |
4.4 毒素的杀菌作用 | 第40-41页 |
4.5 验证抗毒素的作用 | 第41-42页 |
4.6 毒素抗毒素对E.coli形态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4.7 突变株与互补菌株的鉴定结果 | 第44页 |
4.8 突变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44-45页 |
4.9 野生株与突变株的小鼠存活实验 | 第45-46页 |
4.10 红霉素处理突变株 | 第46-47页 |
5 讨论 | 第47-50页 |
5.1 共转录分析验证毒素抗毒素由同一操纵子调控的 | 第47页 |
5.2 毒素的杀菌效应而不是抑菌效应 | 第47-48页 |
5.3 抗毒素中和毒素后对E.coli形态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5.4 缺失突变株对猪链球菌2型毒力的影响 | 第49页 |
5.5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| 第49-50页 |
6 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