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| 第16-24页 |
2.1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与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 | 第17-18页 |
2.2.1 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| 第17页 |
2.2.2 商业银行其他风险的转化 | 第17-18页 |
2.2.3 其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染 | 第18页 |
2.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 | 第18-20页 |
2.3.1 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3.2 商业银行外部因素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4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 | 第20-23页 |
2.4.1 流动性指标监管法 | 第20-22页 |
2.4.2 流动性缺口法 | 第22页 |
2.4.3 现金流量分析法 | 第22-23页 |
2.5 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| 第23-24页 |
2.5.1 有助于商业银行长期稳健发展 | 第23页 |
2.5.2 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压力测试及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实践 | 第24-29页 |
3.1 压力测试的概念 | 第24页 |
3.2 压力测试的流程和方法 | 第24-26页 |
3.2.1 压力测试的流程 | 第24-25页 |
3.2.2 压力测试的方法 | 第25-26页 |
3.3 压力测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| 第26页 |
3.4 压力测试在国内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实践 | 第26-29页 |
3.4.1 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实践 | 第26-27页 |
3.4.2 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实践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管理的现状分析 | 第29-36页 |
4.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分析 | 第29-34页 |
4.1.1 存款来源稳定性下降 | 第29-31页 |
4.1.2 同业负债占比较高 | 第31-32页 |
4.1.3 净息差收窄 | 第32-33页 |
4.1.4 不良贷款率上升 | 第33-34页 |
4.2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6页 |
4.2.1 风险管理主动性不足 | 第34页 |
4.2.2 缺乏完备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 | 第34-35页 |
4.2.3 风险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| 第35-36页 |
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实证分析 | 第36-44页 |
5.1 压力测试模型的构建 | 第36-40页 |
5.1.1 研究对象与流动性风险因子的选取 | 第36页 |
5.1.2 样本数据说明与统计描述 | 第36-37页 |
5.1.3 模型构建与检验 | 第37-38页 |
5.1.4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| 第38-40页 |
5.1.5 调整后的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| 第40页 |
5.2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实证分析 | 第40-44页 |
5.2.1 压力测试情景设计 | 第40-41页 |
5.2.2 压力测试结果分析 | 第41-44页 |
第6章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| 第44-48页 |
6.1 基于商业银行层面的对策 | 第44-46页 |
6.1.1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| 第44页 |
6.1.2 增加稳定资金来源 | 第44-45页 |
6.1.3 发展与创新中间业务 | 第45-46页 |
6.1.4 加强对同业业务的管理 | 第46页 |
6.2 基于监管层面的对策 | 第46-48页 |
6.2.1 完善并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| 第46-47页 |
6.2.2 健全压力测试管理体系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