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33页 |
1.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无源光网络概述 | 第13-21页 |
1.2.1 无源光网络的优点 | 第13-15页 |
1.2.2 无源光网络技术标准 | 第15-21页 |
1.3 以太无源光网络概述 | 第21-26页 |
1.3.1 EPON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 | 第21-23页 |
1.3.2 EPON协议栈分层结构 | 第23-25页 |
1.3.3 MPCP协议 | 第25页 |
1.3.4 动态带宽分配 | 第25-26页 |
1.4 EPON节能机制研究现状 | 第26-30页 |
1.4.1 EPON节能方法概述 | 第26-28页 |
1.4.2 研究动态和面临的挑战 | 第28-30页 |
1.5 论文主要创新点 | 第30页 |
1.6 本文的内容安排 | 第30-31页 |
1.7 课题来源 | 第31-33页 |
第2章 EPON中基于ONU灵活休眠与下行速率选择的节能机制研究 | 第33-63页 |
2.1 概述 | 第33-34页 |
2.2 问题描述 | 第34-39页 |
2.2.1 系统配置 | 第34-37页 |
2.2.2 数学模型 | 第37-39页 |
2.3 ESDS机制 | 第39-45页 |
2.3.1 GATE控制报文 | 第39-40页 |
2.3.2 上行动态带宽分配 | 第40-41页 |
2.3.3 ONU休眠 | 第41-42页 |
2.3.4 DTRS算法 | 第42-43页 |
2.3.5 ESDS机制描述 | 第43-45页 |
2.4 EDDS机制 | 第45-50页 |
2.4.1 DSS算法 | 第45-47页 |
2.4.2 GATE控制报文 | 第47-48页 |
2.4.3 EDDS机制描述 | 第48-50页 |
2.5 仿真实现与性能分析 | 第50-61页 |
2.5.1 仿真设置和对比机制 | 第50-52页 |
2.5.2 性能指标 | 第52-54页 |
2.5.3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4-61页 |
2.6 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3章 EPON中基于下行调度和ONU混合休眠的节能机制研究 | 第63-83页 |
3.1 概述 | 第63页 |
3.2 问题描述 | 第63-65页 |
3.2.1 假设和符号 | 第63-64页 |
3.2.2 数学模型 | 第64-65页 |
3.3 下行调度 | 第65-67页 |
3.4 混合休眠模式 | 第67-68页 |
3.4.1 ONU状态切换 | 第67页 |
3.4.2 GATE控制报文 | 第67-68页 |
3.5 ESSS机制 | 第68-75页 |
3.5.1 上行和下行带宽分配 | 第69-71页 |
3.5.2 ONU状态切换时刻计算 | 第71-73页 |
3.5.3 ESSS步骤描述 | 第73-75页 |
3.6 仿真实现与性能分析 | 第75-82页 |
3.6.1 仿真设置和性能指标 | 第75-77页 |
3.6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77-82页 |
3.7 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4章 EPON中基于ONU混合休眠的多播业务节能机制研究 | 第83-107页 |
4.1 概述 | 第83-84页 |
4.2 系统模型 | 第84-88页 |
4.2.1 假设和符号 | 第85-86页 |
4.2.2 问题描述 | 第86-88页 |
4.3 HESM机制 | 第88-95页 |
4.3.1 US算法 | 第89-90页 |
4.3.2 ODW算法 | 第90-93页 |
4.3.3 HESM机制描述 | 第93-95页 |
4.4 HIESM机制 | 第95-98页 |
4.4.1 ODWO算法 | 第95-97页 |
4.4.2 HIESM机制描述 | 第97-98页 |
4.5 仿真实现和性能分析 | 第98-106页 |
4.5.1 仿真设置和性能指标 | 第98-100页 |
4.5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100-106页 |
4.6 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第5章 EPON节能机制与算法OPNET仿真实现 | 第107-123页 |
5.1 概述 | 第107页 |
5.2 EPON OPNET仿真平台的总体框架 | 第107-110页 |
5.3 EPON模型搭建 | 第110-120页 |
5.3.1 帧格式 | 第110-111页 |
5.3.2 网络模型 | 第111-112页 |
5.3.3 节点模型 | 第112-115页 |
5.3.4 进程模型 | 第115-119页 |
5.3.5 链路模型 | 第119-120页 |
5.4 小结 | 第120-123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5页 |
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135-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