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1 我国军工科研院所体系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1.1.2 我国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的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1.3 我国军工科研院所面临的挑战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文献综述法 | 第13-14页 |
1.3.2 案例分析法 | 第14页 |
1.3.3 深度访谈法 | 第14页 |
1.3.4 定性与定量结合法 | 第14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14-17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16页 |
1.4.3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 理论综述 | 第17-32页 |
2.1 研发人员的内涵 | 第17-19页 |
2.1.1 研发人员的界定 | 第17页 |
2.1.2 研发人员的特点 | 第17-19页 |
2.2 绩效考核的理论综述 | 第19-22页 |
2.2.1 绩效考核发展进程 | 第19-21页 |
2.2.2 绩效考评方法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3 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研究 | 第22-25页 |
2.3.1 研发人员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2.3.2 研发人员关键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原则 | 第23页 |
2.3.3 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文献综述 | 第23-25页 |
2.4 模糊综合评价的理论综述 | 第25-27页 |
2.4.1 模糊综合评价的概念 | 第25页 |
2.4.2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| 第25-27页 |
2.5 绩效考核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| 第27-32页 |
2.5.1 模糊综合评价适用绩效考核的原因 | 第27-29页 |
2.5.2 模糊综合评价在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中的研究 | 第29-32页 |
3 研究设计 | 第32-36页 |
3.1 案例研究 | 第32页 |
3.2 案例选取 | 第32页 |
3.3 案例介绍 | 第32-33页 |
3.4 调研人员培训 | 第33-34页 |
3.5 调研情况 | 第34-36页 |
3.5.1 访谈情况 | 第34页 |
3.5.2 问卷调查 | 第34-35页 |
3.5.3 查阅资料 | 第35-36页 |
4 案例分析 | 第36-51页 |
4.1 W 研究所研发人员的基本情况 | 第36-37页 |
4.1.1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 | 第36页 |
4.1.2 研发人员职称结构 | 第36-37页 |
4.1.3 研发人员学历结构 | 第37页 |
4.2 W 研究所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| 第37-39页 |
4.2.1 绩效考核目标设定不明确 | 第37页 |
4.2.2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 | 第37-38页 |
4.2.3 绩效考核主体选择不恰当 | 第38页 |
4.2.4 绩效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脱节 | 第38页 |
4.2.5 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晋升脱节 | 第38-39页 |
4.3 W 研究所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设计 | 第39-47页 |
4.3.1 绩效考核的组织设立与职责 | 第39-41页 |
4.3.2 研发人员分级划档 | 第41-42页 |
4.3.3 项目分类 | 第42-43页 |
4.3.4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| 第43-47页 |
4.4 W 研究所绩效考核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| 第47-48页 |
4.4.1 模糊矩阵的构造 | 第47-48页 |
4.4.2 模糊矩阵的综合运算 | 第48页 |
4.5 W 研究所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| 第48-51页 |
4.5.1 员工晋升渠道 | 第48-49页 |
4.5.2 员工奖金分配 | 第49-51页 |
5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1页 |
5.2 研究局限性 | 第51-52页 |
5.3 研究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录一 调研问卷 | 第56-59页 |
附录二 工作态度考核表 | 第59-60页 |
附录三 项目分类评分表 | 第60-63页 |
附录四 研发人员能力考核表 | 第63-64页 |
附录五 工作饱和度测评表 | 第64-65页 |
附录六 W研究所绩效考核结构图 | 第65-66页 |
后记 | 第66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