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·真彩图像增强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真彩图像增强技术综述 | 第12-21页 |
·单一像素法 | 第13-14页 |
·基于频率域的方法 | 第14-16页 |
·Retinex系列方法 | 第16-19页 |
·多尺度图像增强 | 第19-20页 |
·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21-22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真彩图像的特性及增强效果评价 | 第25-35页 |
·人眼的基本结构 | 第25-26页 |
·人眼与可见光 | 第26-27页 |
·感光细胞 | 第27-28页 |
·瞳孔和水晶体 | 第28-29页 |
·视觉区神经元的脉冲同步发放现象 | 第29页 |
·颜色、可见光和色彩恒常性 | 第29-30页 |
·颜色基本特性和孟塞尔坐标系 | 第30-31页 |
·真彩图像增强效果的主观评价 | 第31-34页 |
·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基于频率域的真彩图像增强 | 第35-59页 |
·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 | 第35-37页 |
·定义 | 第35-36页 |
·性质 | 第36-37页 |
·周期延拓性 | 第36页 |
·可分性 | 第36页 |
·线性 | 第36页 |
·尺度缩放性 | 第36-37页 |
·卷积 | 第37页 |
·真彩图像的同态滤波增强 | 第37-50页 |
·入射—反射模型 | 第37-38页 |
·同态滤波器 | 第38-39页 |
·彩色坐标系选择 | 第39-40页 |
·基于HSV空间的双通道真彩图像增强 | 第40-47页 |
·高通滤波器的系数及截止频率的确定 | 第40-43页 |
·双通道真彩图像增强 | 第43-45页 |
·算法流程图 | 第45-46页 |
·实验与主客观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基于HSV空间的多尺度同态滤波法增强真彩图像 | 第47-50页 |
·三尺度同态滤波增强图像 | 第48-49页 |
·三尺度同态滤波增强真彩图像方法流程图 | 第49-50页 |
·实验与分析 | 第50页 |
·使用平滑传导函数方法增强图像 | 第50-58页 |
·使用平滑传导函数方法增强灰度图像 | 第51-57页 |
·构造图像的平滑传导函数 | 第52-54页 |
·对图像进行增强 | 第54-55页 |
·方法流程图 | 第55页 |
·实验与主客观评价 | 第55-57页 |
·使用平滑传导函数方法增强真彩图像 | 第57-58页 |
·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四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真彩图像增强 | 第59-89页 |
·二维小波变换 | 第59-68页 |
·定义 | 第59-62页 |
·二维多分辨率分析及小波子空间分析 | 第62-65页 |
·图像的多分辨率分解和合成 | 第65-68页 |
·使用同态分解——小波变换法增强真彩图像 | 第68-75页 |
·颜色保持和彩色坐标系选择 | 第68页 |
·色饱和度调整算法和同态分解——小波法增强真彩图像 | 第68-73页 |
·同态分解 | 第69页 |
·小波变换增强 | 第69-72页 |
·真彩图像增强 | 第72-73页 |
·实验与分析 | 第73-75页 |
·小波——能量法增强真彩图像 | 第75-80页 |
·静态小波变换定义的入射——反射模型 | 第75-77页 |
·使用小波——能量法增强真彩图像 | 第77-78页 |
·实验与分析 | 第78-80页 |
·使用静态小波变换对真彩图像增强与降噪 | 第80-87页 |
·概述 | 第80页 |
·真彩图像的增强及降噪 | 第80-85页 |
·真彩图像噪声在HSV色彩空间分布 | 第80-81页 |
·亮度通道的增强与降噪 | 第81-84页 |
·色饱和度通道的降噪 | 第84-85页 |
·真彩图像的增强与降噪 | 第85页 |
·实验和分析 | 第85-87页 |
·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五章 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真彩图像增强 | 第89-99页 |
·PCNN模型 | 第89-90页 |
·PCNN工作机理 | 第90-94页 |
·无耦合连接 | 第90-93页 |
·耦合连接 | 第93-94页 |
·使用小波——PCNN法增强真彩图像 | 第94-97页 |
·使用静态小波变换衰减图像能量 | 第94-95页 |
·使用PCNN增强图像 | 第95-97页 |
·小波——PCNN法增强真彩图像及实验和分析 | 第97页 |
·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六章 递归神经网络的色彩校正 | 第99-105页 |
·递归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| 第99-100页 |
·使用递归神经网络校正图像色彩 | 第100-102页 |
·实验与评价 | 第102-103页 |
·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5-109页 |
·总结 | 第105-107页 |
·展望 | 第107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9页 |
附录一 全文真彩图像插图及补充部分实验 | 第119-127页 |
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7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