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| 第17-2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7-19页 |
·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| 第22-37页 |
·农村聚落的界定 | 第22-25页 |
·农村聚落的界定 | 第22-23页 |
·村庄、乡村、社区、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的关系辨析 | 第23-25页 |
·研究视角和范围的界定 | 第25-27页 |
·研究视角 | 第25页 |
·研究范围 | 第25-2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7-34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27-30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30-33页 |
·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33-34页 |
·农村聚落研究趋向 | 第34-37页 |
·国外研究趋向 | 第34页 |
·国内研究趋向 | 第34-35页 |
·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的历史演进与特征分析 | 第37-54页 |
·建国前陕北农村聚落的历史演进 | 第37-39页 |
·明代之前陕北农村聚落的形成与演进 | 第37-38页 |
·明清时期农村聚落变化 | 第38-39页 |
·建国后陕北农村聚落的历史演进 | 第39-43页 |
·人口变化情况 | 第39-41页 |
·居住空间变化情况 | 第41-43页 |
·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变迁的特征分析 | 第43-54页 |
·农村聚落变迁的生产特征 | 第43-44页 |
·农村聚落的生活特征 | 第44-45页 |
·农村聚落的选址特征 | 第45-48页 |
·农村聚落的分布演进特征 | 第48-51页 |
·农村聚落发展的社会结构特征 | 第51-52页 |
·农村聚落发展的文化特征 | 第52-54页 |
第四章 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现状解析 | 第54-77页 |
·农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 | 第54-57页 |
·聚落规模小,建筑占地多 | 第54-56页 |
·规模问题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分布分散,分布形式多样 | 第57-62页 |
·农村聚落分布形式 | 第57-59页 |
·农村聚落分布的类型 | 第59-60页 |
·农村聚落分布特点 | 第60-61页 |
·农村聚落选址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聚落功能不完备,基础设施差 | 第62-64页 |
·聚落基础设施状况 | 第62-63页 |
·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农村聚落的空废化现象普遍 | 第64-72页 |
·空废化现象 | 第64-68页 |
·农村聚落的预空废化 | 第68-70页 |
·空废化问题分析 | 第70-72页 |
·人居环境堪忧 | 第72-77页 |
·农村聚落的生存环境 | 第72-74页 |
·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分析 | 第74-77页 |
第五章 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| 第77-96页 |
·农村聚落发展动力机制的界定 | 第77-78页 |
·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驱动力构成 | 第78-80页 |
·农村聚落发展系统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农村聚落发展的驱动力构成 | 第79-80页 |
·自然资源驱动力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0-84页 |
·气候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0页 |
·地貌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·水源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·当地植被生态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2-83页 |
·土地资源丰度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·经济增长驱动力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4-89页 |
·农业与土地利用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·非农产业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5-88页 |
·交通条件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·社会文化驱动力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89-92页 |
·人缘相亲性和地缘相近性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90-91页 |
·风俗习惯、宗教、政治体制等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91-92页 |
·家庭的微观化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92页 |
·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92页 |
·制度政策驱动力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92-96页 |
·户籍制度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93页 |
·退耕还林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93-94页 |
·土地流转制度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94页 |
·新农村建设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| 第94-96页 |
第六章 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转型 | 第96-116页 |
·农村聚落生产方式转型 | 第96-98页 |
·乡镇企业生产方式转型 | 第96-97页 |
·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| 第97-98页 |
·第三产业生产方式转型 | 第98页 |
·农村聚落生活方式转型 | 第98-100页 |
·农村聚落居住环境的转型 | 第99页 |
·农村聚落生活条件的转型 | 第99-100页 |
·农村聚落功能转型及其规模要求 | 第100-103页 |
·农村聚落功能转变 | 第100-101页 |
·农村聚落功能转变的"经济门槛" | 第101-103页 |
·农村聚落合理规模确定 | 第103页 |
·农村聚落结构体系转型 | 第103-116页 |
·农村聚落体系演化理论 | 第103-104页 |
·农村聚落体系的转型 | 第104-105页 |
·农村聚落数量的转型 | 第105-114页 |
·农村聚落分布的转型 | 第114-116页 |
第七章 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的优化 | 第116-130页 |
·农村聚落优化的思路 | 第116页 |
·农村聚落优化的原则 | 第116-118页 |
·城乡一体化原则 | 第116-117页 |
·以人为本的原则 | 第117-118页 |
·因地制宜,综合规划的原则 | 第118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| 第118页 |
·农村聚落优化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| 第118-120页 |
·加强规划引导,实现空间布局、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协调的问题 | 第118-119页 |
·加强城镇极化作用,实施以城带乡问题 | 第119页 |
·加强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及就业技能培训问题 | 第119页 |
·改革农村土地制度,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| 第119-120页 |
·农村聚落优化的几种模式 | 第120-130页 |
·城镇牵引型 | 第120-122页 |
·中心村集中型 | 第122页 |
·聚落整合型 | 第122-127页 |
·聚落改造型 | 第127-13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30-133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30-131页 |
·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131-133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131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31-1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3-141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141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