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专用术语注释表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5页 |
1.1.1 轨道角动量 | 第12-14页 |
1.1.2 关联成像 | 第14页 |
1.1.3 压缩感知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工作 | 第15-20页 |
1.2.1 研究成果 | 第16-17页 |
1.2.2 本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基于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多用户通信方法研究 | 第20-38页 |
2.1 引言 | 第20页 |
2.2 经典多用户通信 | 第20-23页 |
2.3 光子轨道角动量基本理论 | 第23-28页 |
2.3.1 光子轨道角动量 OAM | 第23-25页 |
2.3.2 庞加莱球 | 第25-26页 |
2.3.3 符合计数 | 第26-28页 |
2.4 量子多用户通信方案 | 第28-36页 |
2.4.1 量子多用户通信原理 | 第28-30页 |
2.4.2 仿真与实验结果 | 第30-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基于轨道角动量的压缩关联成像方法研究 | 第38-74页 |
3.1 引言 | 第38-40页 |
3.2 关联成像基本理论 | 第40-43页 |
3.2.1 基于热光源的关联成像方案 | 第40-41页 |
3.2.2 基于纠缠光源的关联成像方案 | 第41-43页 |
3.3 压缩感知理论及其应用 | 第43-46页 |
3.3.1 压缩感知理论基础 | 第43-45页 |
3.3.2 压缩感知算法的构成 | 第45-46页 |
3.4 基于信道编码的确定性测量矩阵构造方法研究 | 第46-56页 |
3.4.1 理论基础 | 第47-49页 |
3.4.2 实现步骤 | 第49-50页 |
3.4.3 数值仿真 | 第50-56页 |
3.5 基于压缩感知重构算法的热光源关联成像方案 | 第56-64页 |
3.5.1 图像稀疏基选择 | 第56-57页 |
3.5.2 实现步骤 | 第57-59页 |
3.5.3 数值仿真 | 第59-64页 |
3.6 基于压缩感知重构算法的轨道角动量纠缠关联成像 | 第64-72页 |
3.6.1 成像原理 | 第64-66页 |
3.6.2 成像方案 | 第66-67页 |
3.6.3 数值仿真 | 第67-72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四章 大气湍流对关联成像质量影响及降低其影响的方法研究 | 第74-98页 |
4.1 引言 | 第74页 |
4.2 大气湍流模型及其对关联成像质量的影响 | 第74-86页 |
4.2.1 大气湍流的理论模型 | 第74-76页 |
4.2.2 大气湍流对光束产生的影响 | 第76-80页 |
4.2.3 大气湍流对多灰度关联成像的影响 | 第80-86页 |
4.3 降低大气湍流对关联成像质量影响的方法 | 第86-95页 |
4.3.1 实验框图 | 第86-88页 |
4.3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88-92页 |
4.3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92-9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5-98页 |
第五章 量子实验平台 | 第98-116页 |
5.1 引言 | 第98-99页 |
5.2 量子实验平台及其构建 | 第99-104页 |
5.2.1 实验平台的构建 | 第99-100页 |
5.2.2 关键器件及其作用 | 第100-103页 |
5.2.3 涉及的若干重要参数 | 第103-104页 |
5.3 验证性实验 | 第104-110页 |
5.3.1 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特性验证——贝尔不等式实验 | 第104-107页 |
5.3.2 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非定域性验证——双缝干涉实验 | 第107-110页 |
5.4 本文算法的实验实现方案 | 第110-113页 |
5.4.1 基于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多用户通信方案 | 第110-112页 |
5.4.2 抗大气湍流影响的关联成像实验方案 | 第112-11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6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| 第126-12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28-130页 |
致谢 | 第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