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问题提出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0-13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5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基础 | 第14-30页 |
2.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4-20页 |
2.1.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2.1.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1.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 | 第16-17页 |
2.1.4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动机 | 第17-19页 |
2.1.5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政府作用 | 第19-20页 |
2.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相关理论及启示 | 第20-24页 |
2.2.1 交易费用理论及启示 | 第20-22页 |
2.2.2 资源基础理论及启示 | 第22-23页 |
2.2.3 产业集群理论及启示 | 第23-24页 |
2.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过程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3.1 传统联盟伙伴选择思路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2.3.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原则 | 第26-27页 |
2.3.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步骤 | 第27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实证分析 | 第30-43页 |
3.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调研基本情况 | 第30-32页 |
3.1.1 产业选择 | 第30-32页 |
3.1.2 作用发挥 | 第32页 |
3.1.3 存在问题 | 第32页 |
3.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调研问卷分析 | 第32-42页 |
3.2.1 问卷基本情况 | 第32-33页 |
3.2.2 问卷统计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2.3 信度分析与效度讨论 | 第35-36页 |
3.2.4 描述统计 | 第36-37页 |
3.2.5 因子分析 | 第37-42页 |
3.2.6 主要结论 | 第4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TD-SCDMA 产业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案例探讨 | 第43-49页 |
4.1 成立背景 | 第43-44页 |
4.2 发展成就 | 第44-45页 |
4.3 合作伙伴选择 | 第45-48页 |
4.3.1 政府支持 | 第45-46页 |
4.3.2 联盟功能 | 第46-47页 |
4.3.3 伙伴要求 | 第47页 |
4.3.4 经验启示 | 第47-4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相关建议 | 第49-55页 |
5.1 政策引导 | 第49-51页 |
5.1.1 风险补偿政策 | 第49-50页 |
5.1.2 财政税收政策 | 第50-51页 |
5.1.3 政府采购政策 | 第51页 |
5.2 联盟协调 | 第51-53页 |
5.2.1 契约保障 | 第51-52页 |
5.2.2 协调沟通 | 第52页 |
5.2.3 开放发展 | 第52-53页 |
5.3 主体和谐 | 第53-54页 |
5.3.1 能力提升 | 第53页 |
5.3.2 信任增进 | 第53-54页 |
5.3.3 风险防范 | 第5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6.1 论文结论 | 第55页 |
6.2 论文不足 | 第55-56页 |
6.3 进一步研究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附录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状况调查表 | 第60-66页 |
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| 第66-67页 |
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