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11-17页 |
(一) 研究背景、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 选题背景 | 第11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2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(三)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(四) 主要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一、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概述 | 第17-23页 |
(一) 相关概念的阐述 | 第17-18页 |
1.法制 | 第17页 |
2.法制教育 | 第17-18页 |
3.高校法制教育 | 第18页 |
(二)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| 第18-21页 |
1.提高法律意识 | 第18-19页 |
2.树立法律观念 | 第19-20页 |
3.传授法律知识 | 第20-21页 |
(三) 高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| 第21-23页 |
1. 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| 第21页 |
2. 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3.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| 第22-23页 |
二、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3-32页 |
(一)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| 第23-25页 |
1. 河北省高校法制教育已普遍开展 | 第23页 |
2. 河北省部分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丰富 | 第23-24页 |
3. 大学生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| 第24-25页 |
(二)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5-32页 |
1.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| 第25-26页 |
2. 法制教育定位不明晰,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| 第26-28页 |
3. 法制教育流于形式,实效性不强 | 第28页 |
4. 师资力量专业性程度不高 | 第28-29页 |
5. 学生法律知识匮乏 | 第29-30页 |
6. 学生法律情感冷漠 | 第30-32页 |
三、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2-36页 |
(一) 过于追求专业课成绩,忽略了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| 第32页 |
(二) 法制教育独立性缺失 | 第32-33页 |
(三) 教师队伍法律素养匮乏 | 第33页 |
(四) 课堂灌输完成日常教学 | 第33页 |
(五) 大学生层面的因素 | 第33-36页 |
1. 对法制教育的抵触 | 第33-34页 |
2. 素质教育的道德意识制约瓶颈 | 第34-36页 |
四、 改进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| 第36-45页 |
(一)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重视程度的强化 | 第36-37页 |
1. 加强重视,提高认识 | 第36-37页 |
2.建立健全法制教育监督管理机制 | 第37页 |
(二) 确立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,完善教育体系 | 第37-39页 |
1. 确立法制教育独立地位 | 第37-38页 |
2. 完善法律教育体系 | 第38-39页 |
(三) 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队伍建设 | 第39-41页 |
(四) 法制教育应与其他教育相结合 | 第41-42页 |
1. 法制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| 第41页 |
2. 法制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| 第41页 |
3. 法制教育与性教育相结合 | 第41-42页 |
(五) 拓宽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 | 第42页 |
(六)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提升教育效果 | 第42-45页 |
1. 建立专门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地 | 第42-43页 |
2. 组织学生形成法律相关的社团 | 第43页 |
3. 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法律教育活动 | 第43页 |
4. 多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法律文化活动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附录一 | 第49-50页 |
附录二 | 第50-53页 |
后记 | 第53-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