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一、绪论 | 第9-12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三) 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10-11页 |
(四) 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2-22页 |
(一) 胜任力特征内涵的发展历史 | 第12页 |
(二) 胜任力特征的研究方法总述 | 第12-14页 |
1. 行为事件访谈法 | 第12-13页 |
2. 问卷调查法 | 第13页 |
3. 情景测验法 | 第13页 |
4. 专家评定法 | 第13-14页 |
(三) 胜任力特征的应用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 胜任力特征模型 | 第14-15页 |
2. 组织胜任力特征 | 第15-16页 |
(四) 胜任力特征的相关研究 | 第16页 |
1. 胜任力特征的影响因素 | 第16页 |
2 胜任力特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| 第16页 |
(五) 教师的胜任力特征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 教师胜任力定义 | 第16-17页 |
2. 教师胜任力特征模型及实证研究 | 第17-18页 |
(六) 中职专业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| 第18-22页 |
三、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| 第22-30页 |
(一) 中职专业课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| 第22-23页 |
(二) 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| 第23-25页 |
(三) 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| 第25-26页 |
(四) 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| 第26-30页 |
四、胜任力特征应用研究的一个“中心点”——中职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特征理论及其模型 | 第30-35页 |
(一) 中职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特征的内涵 | 第30-31页 |
(二) 胜任力特征理论对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解释 | 第31-32页 |
(三) 基于胜任力的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传统目标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(四) 基于胜任力的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与传统途径的关系 | 第33-35页 |
五、胜任力特征应用研究的“一条线”——胜任特征研究在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步骤 | 第35-43页 |
(一) 界定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达到不同阶段绩效的有效性标准 | 第35-36页 |
(二) 确定达到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标准的有效教师样本 | 第36-37页 |
(三)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中职专业课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料 | 第37-40页 |
(四) 分析资料并建立胜任特征模型 | 第40-41页 |
(五) 验证胜任特征模型 | 第41-42页 |
(六)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应用胜任特征模型 | 第42-43页 |
六、胜任力特征应用研究的“六个侧重面”——胜任力特征在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| 第43-57页 |
(一)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中职专业课教师招聘与甄选 | 第43-46页 |
(二) 中职专业课教师在胜任特征模型指导下的培训 | 第46-48页 |
(三) 基于胜任力特征的教师教学绩效管理 | 第48-51页 |
(四) 宏观角度下中职专业课教师资源的战略规划 | 第51-52页 |
1. 确认目标专业和目标岗位 | 第51页 |
2. 建立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不同阶段的胜任力特征模型 | 第51页 |
3. 根据胜任力模型评估教师教学能力及发展的潜力并作出人事安排 | 第51-52页 |
(五) 从专业课教师的胜任模型划分进行薪酬设计 | 第52-56页 |
(六) 中职专业课教师从胜任特征模型中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与变革创新 | 第56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