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旅游资源可达性的公路网络优化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课题背景及来源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4-15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区域旅游交通需求及公路网规模预测 | 第18-37页 |
2.1 旅游交通数据采集 | 第18-22页 |
2.1.1 数据调查的方法 | 第18页 |
2.1.2 旅游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2.1.3 旅游交通调查的组织实施 | 第19页 |
2.1.4 数据整理 | 第19-22页 |
2.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| 第22-23页 |
2.3 旅游交通需求预测 | 第23-29页 |
2.3.1 区域旅游交通需求预测 | 第25-27页 |
2.3.2 公路旅游诱增交通量 | 第27-28页 |
2.3.3 公路旅游诱增交通量计算模型 | 第28-29页 |
2.4 区域公路网发展规模的确定 | 第29-36页 |
2.4.1 公路网合理发展规模的概念 | 第29-30页 |
2.4.2 区域公路网规模的影响因素 | 第30-33页 |
2.4.3 区域公路网发展规模的预测 | 第33-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公路网络节点选择与等级结构优化 | 第37-47页 |
3.1 公路网络节点选择 | 第37-38页 |
3.1.1 公路网节点选择的原则 | 第37页 |
3.1.2 公路网节点的层次划分 | 第37-38页 |
3.1.3 公路网节点重要度模型 | 第38页 |
3.2 旅游公路网络可达性分析 | 第38-43页 |
3.2.1 旅游资源可达性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2.2 旅游公路网可达性模型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3 公路网合理等级结构的确定 | 第43-46页 |
3.3.1 目标的选取 | 第43-44页 |
3.3.2 模型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3.3.3 模型参数的计算及模型求解 | 第45-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4章 基于旅游资源可达性的公路网络优化模型 | 第47-60页 |
4.1 基于旅游资源可达性的公路网络优化模型构想 | 第47-48页 |
4.2 双层规划模型的基本形式 | 第48页 |
4.3 基于旅游资源可达性的公路网络优化模型建立 | 第48-56页 |
4.3.1 目标函数 | 第49-51页 |
4.3.2 约束条件 | 第51-53页 |
4.3.3 双层规划模型 | 第53-56页 |
4.4 路网优化模型的求解 | 第56-59页 |
4.4.1 优化模型目标函数转化及求解 | 第56-57页 |
4.4.2 优化模型的遗传算法求解 | 第57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公路网络优化模型应用分析 | 第60-77页 |
5.1 黑龙江省旅游及公路网现状 | 第60-63页 |
5.2 黑龙江省经济人口预测 | 第63-65页 |
5.2.1 经济总量预测 | 第63-64页 |
5.2.2 人口总量预测 | 第64-65页 |
5.3 黑龙江省公路网节点的选择及交通量预测分配 | 第65-67页 |
5.4 黑龙江省公路网等级结构优化 | 第67-72页 |
5.4.1 公路网合理发展规模预测 | 第67-71页 |
5.4.2 公路网合理等级结构确定 | 第71-72页 |
5.5 优化模型的应用 | 第72-75页 |
5.5.1 模型参数的取值 | 第72页 |
5.5.2 优化模型的求解分析 | 第72-75页 |
5.6 与其他省份情况对比分析 | 第75-76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9页 |
附录 1 调查问卷 | 第79-84页 |
附录 2 主要的 MATLAB 优化源程序 | 第84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93-95页 |
致谢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