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线通信系统信号空间对齐网络编码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图目录 | 第9-10页 |
表目录 | 第10-11页 |
目录 | 第11-14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7页 |
1.1 引言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背景 | 第16-1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4页 |
1.3.1 扩展的网络拓扑结构 | 第19-22页 |
1.3.2 网络编码协议 | 第22-23页 |
1.3.3 天线资源节省方案 | 第23-24页 |
1.4 论文立项背景和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5 论文研究内容以及组织结构 | 第25-28页 |
1.5.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5-27页 |
1.5.2 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27-28页 |
本章参考文献 | 第28-37页 |
第二章 信号空间对齐网络编码技术与自由度 | 第37-45页 |
2.1 引言 | 第37页 |
2.2 信号空间对齐网络编码基本原理 | 第37-41页 |
2.2.1 MAC阶段:利用SSA-NC技术 | 第38-39页 |
2.2.2 BC阶段:利用INB技术 | 第39-41页 |
2.3 自由度 | 第41-4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2页 |
本章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第三章 非对称信道系统中的SSA-NC技术 | 第45-77页 |
3.1 引言 | 第45-46页 |
3.2 非对称信道MU-MIMO X系统 | 第46-60页 |
3.2.1 系统模型 | 第46-47页 |
3.2.2 重映射规则 | 第47-52页 |
3.2.3 译码规则 | 第52-55页 |
3.2.4 系统性能理论分析 | 第55-58页 |
3.2.5 仿真与分析 | 第58-60页 |
3.2.6 小结 | 第60页 |
3.3 非对称信道MU-MIMO Y系统 | 第60-73页 |
3.3.1 系统模型 | 第61-62页 |
3.3.2 重映射规则 | 第62-67页 |
3.3.3 译码规则 | 第67-70页 |
3.3.4 系统可达自由度 | 第70-71页 |
3.3.5 仿真与分析 | 第71-72页 |
3.3.6 小结 | 第72-7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本章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第四章 普适性重映射规则设计方案 | 第77-91页 |
4.1 引言 | 第77页 |
4.2 系统建模 | 第77-78页 |
4.3 可行性条件,SSA技术和INB技术应用 | 第78-80页 |
4.4 重映射规则设计方案 | 第80-82页 |
4.5 仿真和分析 | 第82-8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本章参考文献 | 第90-91页 |
第五章 基于SIC接收机的SSA-NC技术 | 第91-109页 |
5.1 引言 | 第91-92页 |
5.2 系统模型 | 第92-93页 |
5.3 MAC阶段和BC阶段通信过程 | 第93-97页 |
5.4 基于SIC接收机的信号检测 | 第97-103页 |
5.4.1 SIC接收机 | 第97页 |
5.4.2 common信号检测 | 第97-99页 |
5.4.3 可行性条件 | 第99-101页 |
5.4.4 系统性能理论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5.5 仿真和分析 | 第103-10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本章参考文献 | 第107-109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9-113页 |
6.1 论文工作总结 | 第109-110页 |
6.2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10-113页 |
附录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13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-11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9页 |